第360章 扩军与选拔-《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2/3)页

    “万一真遇上了天灾,导致粮食减产,只要据实上报,陈明缘由,成都方面自然会酌情减免。”

    陈安闻言点点头,正色道:

    “年兄放心便是,这个道理我自然省得。”

    “咱们都是被王上简拔于草莽乡野之人,绝不会做那等忘本负义之事。”

    吴熙欣慰地拍了拍陈安的肩膀,再次环视着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

    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绿禾如茵,所谓盛世也不过如此了吧。

    他胸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脱口道:

    “绿野躬耕盼稔年,嘉禾盈畴慰黎元;惟愿苍生皆饱暖,不负青衫立垄边。”

    一旁的陈安闻言,连连赞道:

    “年兄好文采,不愧是案首。”

    吴熙只是深吸一口气,随即收敛心神,摆摆手:

    “掉书袋罢了,不值一提。”

    “好了,此件事了,咱们也该回城了。”

    “过两天我还得赶往广元、昭化一带巡视,争取在四月底之前,将几个主要州县都摸排一遍。”

    说罢,他便转身快步走上官道。

    早有随从牵过马来,吴熙利落地翻身上马,在一众随从的簇拥下,向着剑州城方向疾驰而去。

    此时正值春闱期间,官道之上,除了往来的商旅过客,还能看到不少背着书箱、步履匆匆的学子。

    他们正从四面八方赶往剑州城,准备在那里乘坐官府安排的驿车,前往成都参加考试。

    本来春闱应该在三月份举行,但江瀚考虑到云南、贵州两地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特意下诏将考试推迟到了四月。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学部的统计,此次从云贵两地赶来应试的学子数量不少。

    尽管两地归附未久,科举新政推行时间尚短,但许多有心仕进的学子早已闻风而动,私下钻研起了新的考纲,准备得相当充分。

    明眼人都能看出,自汉军占据四川之后,拿下云南和贵州也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朝廷现在正自顾不暇,提前拥抱新朝雅政,也不是一件坏事嘛。

    尽管还有一些以明廷忠臣自居的耆老旧儒固守旧志,但更多有意于仕途、眼光敏锐的年轻士子,则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参加这次科举,以期在新政权中谋得一席之地。

    这一变化,倒是有些出乎江瀚和王承弼的预料。

    按照江瀚最初的设想,学部的人力物力有限,只能先在保宁、重庆、叙州这几个人口稠密、文风向来较盛的重点府县,增设官办学堂,扩大招生规模。

    如今见到云贵士子热情如此高涨,江瀚便顺势下令,在云南的昆明、大理以及贵州的贵阳等地,也择机开设几所官办学堂,以收揽人才,教化地方。

    这下可让学部主事王承弼有些措手不及了。

    本来合格的教习就十分紧缺,如今还要分出一部分到新开辟的云贵地区,那就更是捉襟见肘了。

    于是他连连上书,希望能从天府书院里,临时抽调一些教习前去支援地方。

    江瀚自然不可能同意,天府书院可是他亲自挂帅督办的要地,里面的师生个个都是宝贝疙瘩,哪能轻易匀出来给其他地方。

    无奈之下,王承弼只能退而求其次。

    他紧急在成都筹办了一个名为“传习所”的机构,打算从落第举子、民间饱学之士中遴选可造之材。

    传习所主要负责进行短期突击培训,集中力量教授新学内容,以期能尽快培养出一批教习。

    对于王承弼的叫苦连天,江瀚压根儿没时间理会,他正全力专注于另一项大事。

    在全军范围内选拔精锐,补充战兵,并举行军中大比。

    按照既定的扩军计划,汉军将在今年内,将战兵扩编至八万人,而民兵则要扩充至十五万人。

    扩军绝非易事,必须遵循严格的章程。

    民兵的选拔相对简单,主要是在各村镇的青壮乡勇中,挑选身体强健、家世清白者。

    在农闲时节,民兵会组织集中操练,使其能胜任地方警戒、协防和维持秩序的任务即可。

    而战兵则完全不同。

    这些完全脱产的士兵,将要接受长期、且严格的军事训练,方可成为野战锋的锐士。

    在现阶段中,战兵的主要来源都是从民兵中选拔出来的。

    选拔过程分为三步,对应三种结果:

    直接达标:即通过所有考核科目,身体素质、军事技能基础俱佳者,可直接编入战兵序列,接受更高强度的专业训练。

    半达标或候补:是由部分科目优秀,但整体并不达标者组成。

    这些有潜质的兵员,将会被编入预备营中,进行针对性训练,等考核完全通过后,才能转为战兵。

    不达标:未能通过主要考核科目的,统统会被退回民兵序列或者作为辅兵使用。

    而对于选拔考核的科目,江瀚则是分为了四个基础科目。

    体能、武艺、纪律、文化。

    体能很简单,就是负重长跑。

    参加考核的民兵需要背负三十斤的刀甲,在一炷香内,绕校场跑五圈。

    一炷半视为候补,超过两炷香则淘汰。

    随后是举掇石,要求二百斤的石锁,必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即可。

    (取自明代精锐要求:隆庆四年议准凡天下军民人等,力胜五百斤或四百斤或三百斤以上及武艺超众者,府州县呈送抚按严加考较)

    再然后是开强弓,普通战兵需拉六力弓(72斤),精锐需拉八力弓(96斤),拉不开六力弓者视为淘汰。

    一些杂项,比如跳壕沟,越矮墙等也要考核,测试“逾高超远”之能。

    其次是武艺,主要考核刀、枪、藤牌的使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