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其中重中之重还是考验射箭,以步射为例,八十步的距离,十中三为合格,十中五为优。 对于习惯用火器的,则会专门考校火器的装填速度,命中率等。 至于骑射一项,江瀚则暂时没有加入考核当中。 一来是四川招募的民兵很多都没接触过马匹,让他们骑马都困难,更别提射箭了。 再者是军中马匹本就不多,大多都是些挽马,用来驮货还行,但骑射就有些不够看了。 对于骑兵的培养,要等到民兵们入选后,才会逐步开始接触马匹。 此外,明军中也有不少善骑射的,到时候直接招过来就是了。 有粮有钱,不愁找不到合格的骑兵。 在体能和武艺两项考核中,被刷下来的民兵是最多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精兵。 但在纪律一项中,这些民兵表现得还不错。 包括听鼓闻号,令行禁止等,基本都能做到。 毕竟在民兵的操练中,纪律是最重要的一环。 从一介农夫转化为亦耕亦战的民兵,最重要的就是识纪律、懂号鼓,否则就是一盘散沙,根本指挥不动。 而文化考核也不难,只要能识得数百常用字、会简单计算的即可。 有一说一,在明代这个时间段,普通百姓的识字率很高,基本能保持在20%到30%的水准。 江南一带更高,大概能有30%-40%。 可惜这一切随着野猪皮入关,全都毁于一旦了。 对于战兵的选拔,由于已经定好了章程,所以江瀚并不担心,照章办事即可。 他现在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正在举行的全军大比之上。 此次大比的层级和标准,远远比选拔普通战兵要高。 江瀚为了筹备探事局,直接下令在全军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比,用以选拔对外情报部门的骨干力量。 既然是骨干,自然要优中选优,所以就得从现有的数万战兵中挑选尖子充当。 杨林,陕西清涧人,是最早一批跟随江瀚起事的老兵之一。 他经历过吕梁山的血战,也曾经在黄河渡口来回转战,见证了汉军一步步壮大至今。 因此在江瀚称王立制后,他也是第一批分到媳妇儿的人。(274章) 此刻,他正站在成都北郊大校场的选拔区域内,参加此次全军大比。 周围全是和他一样弓马娴熟、久经战阵的同袍。 第一项仍然是传统的武艺考核,但标准却比平常高了不少。 步射需要在百步以外张弓,最低要求也是十中六; 而骑射不仅需要熟练分鬃、对镫、抹鞦,而且还要求在奔驰中准确命中标靶。 刀、矛、藤牌等武艺,不再是简单的把式,而是要模拟实战,披挂上阵。 不仅要考察个人武艺,而且还要组成小队,考验战阵配合。 作为积年老兵,杨林凭借着多年战场搏杀的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武艺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本以为十拿九稳了,但没想到接下来的测试有些让他出乎意料。 考完武艺,入选的战兵统统被带到校场西侧的营房里。 在这里,将要考核他们的文化水平。 杨林等二十人,被带进了一个临时搭建的营帐内,里面摆满了桌椅,军中的掌令官们则依次发下了试卷。 题目不算难,主要是辨认常见的文字,舆图,以及一些术算题。 杨林虽然在家乡不曾上过私塾,但好在军中早就推行了识字班,杨林跟着掌令学了不少,所以这部分完成得还算顺利。 他注意到,身旁几个在校场里大杀四方的同袍,此刻正抓耳挠腮,脑门上流的汗比在校场上拼杀还多。 “狗日的,让你平时不好好听讲。” 杨林暗中笑了笑,随后将试卷一交,潇洒地离开了营帐。 不出所料,他的笔试也得以顺利通过。 接连过了两关,杨林心想怎么着也该稳了吧,可没想到下面的测试却越来越奇怪了。 通过考核的战兵们又被带到了校场南侧,这里已经搭建起了一个营地。 众人被告知可以暂时休息,但不得随意触碰营地中的一草一木。 杨林听罢一头雾水,不说休息吗?怎么还有条条框框限制着? 没办法,他和一众同袍只能蹲在营门外大眼瞪小眼,看着营地发呆。 可刚过去了一炷香的时间,考官不知道又从哪个犄角旮旯里杀了出来,将他们这批战兵又带回了营房。 只不过与之前考核文化不同,这次战兵们是被单独分开带走了。 还没等杨林发问,面前的考官就率先开口了: “刚刚在营地里待了一炷香,我现在有几个问题要问你,请据实回答。” “首先,营地里挂的旗帜是什么样的?” “颜色、旗号,样式等,把你看到的都说出来。” “其次,营地里堆放草料的位置在哪?大概有多少?” “按照你的推测,这批草料大概能支撑多少人马?“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