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而黄观的主张,则是从根子上把儒家置于皇权之下,你孔圣人孟圣人,不过是提供想法给天子而已。 天子接受儒家主张,并且以儒家治国……天子才是儒家的核心,才是最关键的那个。 徐景昌以知行合一来总结,也算是恰如其分,只是不知道日后王阳明又会悟出什么了? 现在的问题,天子既然是儒家核心,那天子要调整治国方略,还有什么不可以的? 再有,解缙主张赵宋灭亡,正统断绝……放在过去,大家伙都不愿意承认。在读书人看来,王朝虽然灭亡了,但衍圣公还在。 元朝皇帝也要尊孔,也要按照三纲五常治国,也办了科举考试,道统还在,改朝换代而已。 可是一旦把皇帝和儒家绑在了一起,中原天子死在了崖山,自然而然的道统断绝,再无任何异议。 朱元璋建国,就是重兴道堂,再造中华,这事情也是顺理成章了。 大统之争,尘埃落定。 大明朝既不是承袭韩宋,也不是承袭元朝……殿兴有福的荒唐说法,也土崩瓦解了。 如此一来,朱元璋就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重建道统,再兴华夏的第一人! 老朱定位妥当,朱棣也就轻松了。 为什么要靖难起兵? 因为建文帝推翻了老朱的国策,背弃太祖皇帝教诲……朱棣起兵靖难,就是拨乱反正,顺天应人。 道理说到了这一步,已经是无可争辩。 朱棣脸上满是欢喜的笑容,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争论,朕的地位再无争议,当真是如释重负。 有人或许不明白,朱棣已经赢了靖难,坐上了龙椅,掌握了大权,还在乎这些虚无缥缈的事情干什么? 这就好比一台机器,缺少润滑油也不是不能运转,只是很容易嘎嘎作响,磨损严重,毁坏得快。 而道理上说通了,就等于增加了润滑油,运转得更加畅快轻松,对接下来的治国改革,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朱棣心情大好,他对黄观道:“六首学问过人,真是让朕心怒放啊!”朱棣看了看群臣,笑道:“眼下礼部尚书的位置悬空,大家伙商议一下吧。” 这还有什么商议的? 蹇义满心不情愿,却也站了出来,“启奏陛下,黄观可为礼部尚书。” 天官大人惜字如金,连一句夸奖都没有。 徐景昌却是不客气道:“陛下,黄六首科举以来,从县试到殿试,六次大考,次次第一,是为亘古未有的六首魁元。学问精深,见解高明。如今又献上新论,更是发人深省,耳目一新,可为当朝大宗师,由他执掌礼部,再合适不过了。” 这时候解缙也站出来,“启奏陛下,臣这些日苦心思索,不断著述,但总觉得力有未逮,孤掌难鸣,如果能有黄六首的帮忙协助,臣真是三生有幸。” 朱棣又看了看其他人,像夏原吉,他其实真的不是那么在乎儒家不儒家的,毕竟执掌户部,每天跟钱打交道,他宁愿选择杨朱之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