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造燧火枪(二)-《碧血大明》


    第(1/3)页

    第一百四十三章、造燧火枪(二)

    听得皇上建议把制造火枪的工序分开,宋应星不由苦笑道:“皇上怎么成个工匠的经验与手工皆有差异,若是将不同工匠生产的部件组装起来,微臣恐怕一月也生产不了一千支。”

    崇祯冲口而出的道:“既然有差异,那就让他没有差异,给每一个部件都定一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才合格,只要所有的部件都可以通用,组装怎么会有问题上,这叫标准化生产。”

    应星深思起来了:给每一个部件定一个标准不是不行,可是火绳如此精细,每一个部件都要反复打磨,直到装嵌上去严密无缝才行,如何能定出标准来。即便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也无把握只得道:“皇上,微臣愚昧,无法做到。”

    崇祯听得一愣,他转头向方以智看去,问道:“你呢,可有办法做到?”

    方以智也是在思索这个问题听得皇上看过来便回道:“回皇上。若是此种方法用在刀枪剑戟上或许可行。只是火枪太过于精巧,相差一丝一毫都不行,凭着肉眼根本无法观测,只能一点点打磨测试。实难办到,除非,除非………”

    “除非什么?”就连宋应星着急的问道。

    方以智道:“若是有精微的测量工具便能达到皇上的要求。”

    “对呀!”宋应星一拍大腿道:“若是有了精微的测量工具便行。只是现在的工具根本无法测量火枪部件的精度。”刚刚展开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中国的长度单位已经分得非常细了,其中最小的单位为忽,一尺为十寸、一寸为十分、一分为十厘、一厘为十毫、一毫为十丝、一丝为十忽。

    也就是说一忽相当于一尺的十万分之一,一米的三十万分一,只有三微米多一点,用来量测火枪各种部件的精度绰绰有余,可是这种长度只存在于文人的笔墨之中,从没有精确的制出来。

    难怪无法给部件定标准,没有标准自然就无法进行流水线生产,秦朝时可以做到,是因为冷兵器的精度要求不高,而且秦国的组织严密,法律完善,整个国家就象一部精密的机器在运转,而秦亡后,取而代之的汉朝实行的却是黄老之术,以前秦国法律荡然无存,流水线生产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这一点汉朝无法做到,难怪会失传。

    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精微的测量工具。

    “精度不够那就改,朕就不信,制不出准确的测量工具出来。”

    崇祯的话犹如在陈瑞等人面前打开了一扇窗,宋应星与方以智两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对呀,没有就做,我就不行做不出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