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章衡心中正是欣喜,并不与族叔计较。 不一会儿,苏轼也走了出来。 “怎么样?”江昭问道。 “五十三名。” 江昭微微点头。 一般来说,一甲三名,二甲六七十人。 论、判、诏、诰、表第一的成绩应该是把苏轼的综合排序拉高了不少,达到了二甲末的水准。 一如苏辙,七十八名,差不多就是三甲前列的水准。 当然,考了二甲末或三甲也并非没有翻身的机会。 实际上,哪怕考中了进士,都还有一场考试,也即庶吉士考试。 一般来说,一甲三名是直接授予官职,入职翰林,任职翰林官员。 所谓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翰林院就是朝廷的人才储备库、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的摇篮。 二甲与三甲进士也有机会入翰林,也即庶吉士考试。 过了殿试,礼部还会举行一场选拔,三四百位进士选出三四十位庶吉士,一齐入翰林院学习深造。 这些入翰林院学习深造的进士,暂时不会被授予官职,经过三年的深造学习,还会有一场考试,名为散馆考试。 三四十人,有三四成的人可以通过散馆考试,就此留在翰林院,正式授予翰林官职,于翰林修书,自此可称出身翰林。 上岸的十几人,也就是三年一次春闱大试,普天之下万万读书人中最为优异的存在。 一届,几十万学子,选出过万举子,又选出几百进士,几百人又选出十余人,可入职翰林。 这十余人,前程无量,就算是熬资历都能熬到三品。 当然,因政治争斗和身体因素,实际上也就五六个人有机会熬到三品,其余的要么是遭到政治打击,要么是身体不行,没有熬资历的天赋。 饶是如此,却也相当不俗。 熬资历就熬到三品,何其恐怖? 江昭望了望几人。 苏轼、苏辙、曾巩、曾布几个都是二甲末或者三甲,这没得说。 但考庶吉士一事,却不一定。 毕竟,就几人未来的成就来看,曾巩肯定都是自己菜,庶吉士无望。 苏轼、苏辙和曾布,这几位大概率是成了庶吉士。 几人都是干到了文官顶尖的存在。 这也不奇怪。 第一次考试,有些人就连考题是什么形式都不清楚,临场发挥差一点也正常。 以往,也不乏一些考生一举从三甲干到一甲。 更何况,这是嘉佑二年? 就在这时。 苏轼一叹,钦佩的说道:“子川之才,真是百年无人望其项背。” 以往,他已自认才学不凡,可真正上了考场,他才知道自己还是小觑了天下英雄。 江昭一怔,下意识的望了一眼章衡。 要是没记错,这话是苏轼评价章衡的吧? 当面就......抢啊? “子瞻太过赞誉,昭愧不敢当。” 当面就当面吧! 不一会儿,其余的人也都出了结果。 曾巩三百一十三名,曾布一百七十五名。 张辞一百六十五名,陈辅未中。 相比起已经二十六七的张辞,陈辅少了好几年的积累,运气也差了点。 此外,参加春闱的两三百名淮左举子,中了二十七人,几乎都是四十来岁的老者。 该说不说,扬州不愧是繁华之地,学业兴盛。 此次万人大考,取三百八十余位进士,差不多是百中取三的概率。 扬州不到三百人参加,二十七人取得贡士,近乎百取十,实在是惊人。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