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熙丰二年,五月十八。 内阁披红的几道政令,相继颁下。 清丈土地、设立银行、重工商业、连黜四百余人,无一不是大起风波的政令。 特别是清丈土地与连黜四百人,一者关乎氏族根基,一者关乎宦海士人,更是惹人注目不已。 一时之间,上上下下,市井朝野,齐齐一震! 东华门外,碎玉轩。 丝竹软语,小曲轻吟。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 浅吟低唱,自有独特滋味,引人心弦骚动。 丈许木几,几碟小菜,三五官人聚拢,无一例外,皆是绫罗长袍,衣料挺括。 “老赵,你怎么看?”一人拈着小菜,注目于东向的老者。 其余几人,或是偏瘦、或是偏胖,都齐齐望了过去。 东向之人,约莫五十来岁的样子,蓄有短须,标准的国字脸,自带一股官老爷的威严。 老者手中杯盏轻放,沉吟道:“若以好坏论之,清丈土地、连黜四百人是坏,重工商业是好,开设银行不好不坏。” “可不是嘛。”一人附和道:“清丈田地,妥妥的恶政。” 凡是有名有姓的人,手底下或多或少都有些田地。 清丈土地,意味着一些被藏起来的田地要被登记在册,日后都要上交赋税。 清丈土地,说白了就是重新分摊赋税。 这上交的赋税,可都是钱! “不过,田亩太杂,也不一定真的查得清吧?”另一人辩驳道。 如今,大周实行的赋税制度为“两税法”,以及丁口之赋、杂变之赋等杂七杂八的赋税法子。 其核心,就是田主的资产量。 资产越足,交得就越狠。 反之,资产越少,交得越少,无资产者甚至是免税。 此外,一些官员、勋贵、寺院、道观都有一定的免税额度。 这就使得“藏田”变得普遍,并诞生了两种主要的应对方法: 其一,将田亩藏在享有免税特权的官员、勋贵、寺院、道观等名下。 当然,这种法子实用性不太行。 主要是寺院、道观的免税额度并不高,且寺院、道观“购买”民田有严格限制,不太好藏在其名下,官员、勋贵也是一样,免税额度不算太高,藏不了什么田。 其二,分田法。 这是主要流行的藏田法。 资产越足,交得越狠,那么就设法削减手中的田地。 以分田法,大地主将手中大量的田分割为一小块一小块的田,藏于几乎没有资产的佃户名下。 没有田的佃户一下子有了田,自然是交税非常低。 持续几年,就轮换一次,将田地转移到其他佃户的名下,一样是交非常低的赋税。 如此,一来一去,往复更替,一百亩的田交的赋税可能还不如二三十亩的田地。 此外,还有降低土地等级、新垦土地等法子。 关于两税法,本身也存在不少漏洞。 都说是资产越足,上交越狠,但你怎么知道百姓资产几何呢? 方方面面都有不少可钻的空子,要查清田亩,一点也不容易。 “这就不知道了。”老者摇摇头。 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究竟查不查得清,谁知道呢? “那要不要.”一人下颚微抬,使了使眼神。 以往,一旦涉及清丈田地,可就有不少人主动闹腾,逼得朝廷放弃清查。 庆历新政三次清查,半点东西都没查出来。 这一次,一贯行之,未尝不可。 “不可。” 老者一怔,连忙道:“官家态度之强硬,岂会因一些抗议而退避?” “况且,你要知道一点。”老者提醒道:“朝廷不单是丈量土地,也开放了工商业呢!” “何解?”方才那人一怔。 “盐、酒、茶,这可都是一等一的营生。” 老者沉声道:“以赵某之见,清丈土地、设立银行、重工商业三大政令,怕是得一齐考量,特别是清丈土地与重工商业。” “什么人藏田最多啊?”老者问道。 “县望、郡望、一些本地大族、亦或是有了大官的新兴大族。”那人若有所思的回应道。 以县望为例,一县中深耕几十年的几大士族,田地起码占了一县的一半以上,余下的一半才是百姓的田地,这也是为何县令都得掣肘于县中大族的缘故。 田地遍布,也即意味着佃户遍布。 可以说,但凡几大士族齐心跟县令对着干,县令一分税也收不上去,鼓动百姓小规模造反,亦或是有盗贼横行更是常有的事。 连着胡乱来几次,县令的官帽子根本不可能戴得稳。 县中大族如此,郡中大族就更是厉害。 凡是郡中大族,大概率都是朝堂有人的存在。 除了田地以外,郡望还涉及日常需求的垄断,凡是县中大户,几乎都是郡望的“下线”,借此可让产业遍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些厉害的郡望,甚至都能达到一郡之地十之六七归于一族的程度。 但凡这些人肯配合清丈土地,那清丈土地就肯定不是难题。 “什么人有资格做盐、酒、茶这样的官营生意啊?”老者继续问道。 “县望、郡望.”那人一惊,恍然道:“以及一些本地大族,亦或是有了大官的新兴大族。” 一句话,几人齐齐为之一寂。 一处关门的茶摊,几人围聚在一起,无一例外,皆着绫罗。 但,并非是官,而是商。 几名商人压着一张报纸,相互望来望去,皆是皱眉,却无一人说话。 其注目核心,却是“重工商业”下方的几个字—— 取消交引法,行证券法! 半响,一名瘦子面色凝重,沉声道:“行了几十年的交引法,怎能就此轻易取消呢?” 仅是一刹,就有人连连附和点头:“祖宗之制,怎能轻易更改?” “就我们茶商亏了啊!”一人叹道。 余下几人,齐齐皱眉。 朝廷放开官营的政策,于绝大部分商人而言都是一等一的大好事。 唯一的例外,就是茶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