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江波轻动,大船轻浮。 粗略一望,桅杆林立,足足几十上百艘大船,无一不是十余丈长。 单是外观望去,有的是漕船,有的是战船,有的是水船。 漕船运粮、战船打仗、水船运水。 单从船只配置上讲,绝对是一等一的大规模、大阵仗。 不时有贩夫走卒、平民百姓立足眺望,暗自惊诧,连连注目。 “栓好揽绳!” 一声长呼,大船泊岸。 头船,一人手持长刀,负手眺望,不乏追忆之色。 汴京! 文渊阁,公堂。 丈许木几,江昭手持一封书信,暗自皱眉。 王韶的书信。 据王韶所言,辽国大肆囤积粮草,一副意欲南下的样子。 “十月末。” 江昭掂量着,沉吟起来。 一般来说,游牧民族的征战时间主要是两段: 三月至五月、九月至十一月,也即春、秋两大时节。 春秋时节,草原牛羊肥硕,水草丰茂,游牧民族才有南下的资本。 否则,一旦被卷入长期消耗战,游牧民族根本耗不起。 而为了有更高的“容错率”,游牧民族通常是三月和九月就主动开启战争,以便于有足足三个月的“水草丰茂”时间段供给征战。 如今,十月末上报辽国蠢蠢欲动的消息,真要细究起来,打起来的概率其实不高。 “呼!” 长呼一口气,江昭起身,就要向外走去。 关乎征战,概率再低也得做好完全准备。 边疆几十万士卒,兵源方面倒是不必担心,真正该准备的主要是粮草方面。 以及,主帅人选! 就在这时,一名书吏走进,通报道:“启禀阁老,宁远侯求见。” 嗯? “谁?”江昭一诧,止步问道:“仲怀?” “宁远侯顾将军。”小吏应声道。 “让他进来吧。”江昭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期许,摆了摆手。 自顾廷烨统兵渡海,至今已有半年之久。 就是不知,有没有找到白银? 约莫十息,顾廷烨大步入内。 胡子拉碴、粗犷毅然,相当硬汉的形象。 “仲怀。” 江昭三两步走过去,拍了拍顾廷烨:“苦了你了!” 统兵渡海,入东瀛探矿,几乎堪称短期流放,绝对是相当之苦。 “不苦。” 顾廷烨豪爽一笑,一脸的兴奋:“子川,古人诚不欺我矣!你可知我找到了何种银矿?” “屋舍大小?”江昭相当配合。 “不,山,大山!” 顾廷烨重重道:“尽是银矿的大山,东瀛人称其为石见银山。” “坐下细说。” 江昭摆手,自有书吏奉上清茶。 两者,一人分享,一人默默倾听。 “五千官兵渡海去的时候,东瀛人正在战乱,那些人以村子为单位,村落与村落相争,杀得相当之狠。” 顾廷烨类比道:“反正,有点类似于春秋战国年代一样。” “其中一个较为弱小的村子,差点就被敌对村子覆灭。那些人一打听到官兵渡海是为了寻找银矿,连忙表示他们知道一处银矿,但是技术太过落后,无法提炼银矿中的银。” “就这么地,官兵顺带着灭了与小村子敌对的大村子,让小村子的人领着寻找银矿,就找到了石见银山。” 江昭了然,连连点头。 其实,绝大多数时候,东瀛都是相当弱小的存在。 以大周的国力,五千着甲官兵,甚至都能轻松横扫东瀛岛屿。 “二月渡海,二月十三抵达东瀛,三月末找到银山,四月末开始提炼,合计提炼了一百五十天左右” “子川,你猜官兵提炼了多少银?”顾廷烨一副炫耀的样子。 “一万斤?”江昭试探性的说道。 大周一年的银矿提取量,也就是五万斤左右而已。 当然,银山提炼讲究“二八分成法”,即开采出来的白银,官府收二成,其余八成由坑户自便货卖。 也就是说,实际上开采量是二十五余万斤。 江昭估计的一万斤,已经有大周几十上百处开采量的二十五分之一,相当于几处银矿开采量的总和。 大周人的一斤是十六两,“一两银”也就是差不多三十来克。 一万斤,也就是十六万两银子,差不多是二三十万贯铜钱。 此次,五千官兵渡海,以及五千官兵的长期吃喝,也就差不多十万贯左右而已。 要真是能搞到相当于二三十万贯铜钱的银两,那一次渡海取银一事就是绝对的大赚特赚。 “胆子怎么这么小了?”顾廷烨调侃道。 还能更多? “还望仲怀解惑。”江昭温和一笑道 顾廷烨伸手手指一掰,徐徐道: “五十七万斤!”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