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防患未然-《桃花溪》


    第(1/3)页

    第75章  防患未然

    今年,运河的水位涨得怪异。

    扬州府衙各官员,十分重视,上报朝廷。

    朝廷命运河沿岸各州府长官,任本地的“河堤使”,对水位涨落随时上报。

    官府设报汛驿站。

    报汛又叫“水报”,与战时的“兵报”一样重要。

    扬州府衙派了许多差役,修葺闸门。然而,水流的巨大冲力却将闸门冲坏了。差役们急得焦头烂额。

    一个治水的小吏,忽然想到,去年岁尾,修堤的时候,一个工匠提过“明沟暗渠”的方法,现在想来,不失为一个好点子。

    小吏翻册子,查到那个工匠是从三十里外的“家洼”来的,似乎还是个教书先生,模样丑了些,谈吐却不俗。

    小吏带了几个人,去了家洼。

    山民们见了官兵,大骇,听闻是找先生,便警惕道:“何事?”

    待小吏说清来由,山民们方指着村西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道:“先生在那里,给孩子们讲书呢。”

    小吏来到茅草屋门口。

    天热了,那先生却还裹得严严实实,如麻风病人一般,怕见风。

    他身上的衣裳,虽破旧,但一尘不染。他手执书卷,向孩子们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孩子们跟着他念。

    先生讲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到死方停下来,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有个赤脚的小孩儿,问道:“先生,什么是仁?”

    先生微笑道:“仁者,爱人。”

    小孩儿歪头,认真道:“先生,仁者爱的人是谁呢?”

    先生顿了顿,朗声道:“天下的每一个人。”

    “包括不认识的人吗?”

    “是。举凡百姓,都在其中。若有一日,你们科考得中,做了官,一定要做个爱民的好官。”

    他拿起一块土疙瘩,在地上写着: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在门外站着的小吏心中兀地升起一股敬畏。

    连他自己也说不清,这股敬畏从何而来。

    眼前的这个人,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乡野教书先生罢了。

    为甚觉得,他的身影模糊成陈旧的书本上的剪影呢?他那嘶哑的声音,竟像庙堂上久违的清鸣。小吏看着自己身上的皂袍,竟无所适从起来。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可如今的官府衙门,上下贪墨,鱼肉百姓,何曾有半点不忍心?

    过了许久,课散了,小吏方清了清嗓子,向那先生说明来意。

    先生思索了片刻,点头道:“治水是大事。”

    遂即,收拾了几件衣衫、几本书,随小吏去了。

    小吏并不知道,眼前这个人,曾是两榜进士,以一篇《谏上治水疏》的时策文,得获鼎鼎大名的前任首辅张太岳青眼。于国事,无论是民生、吏治、税收、水利,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险些成为万历新政的继施者。

    只是,随着张太岳的死亡,万历新政很快化作了尘烟。不过留下一段“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传说罢了。

    先生的到来,帮了小吏不少忙。

    渐渐地,小吏待他颇为敬重。

    所谓“明沟暗渠”,便是将地上、地下结合起来,构成水系,相连,成为蓄水池,调解雨水流量,减缓排水压力。

    可是,五月中旬,接连下了几场大暴雨,乃往年所未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