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 今日早朝。 以叶相为首的一众官员,以及吴南派系的官员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就‘南洋战事不利,致使西北鞑子钻空子南下’一事发起弹劾。 他们有的甚至四更天就到了宫门前等待。 在宫门前值守的刘公公打了个哈欠,纳闷道:“诸位大人,开宫门还有一个时辰,这么早来是有什么重要事情吗?” “哈哈,刘公公只管再睡会,不用理会我们。” “是啊是啊,我等只是忧心社稷,在家里睡不着,所以才早到一步的。” “呵呵,那咱家再进去眯一会……”守宫门的刘公公打着哈欠又回了屋子里。 在众人焦急的等待中,东面天空终于出现了鱼肚白,值守的禁卫军将宫门缓缓打开。 众朝臣鱼贯而入。 皇极殿上。 安平帝也是早早地就来了,昨晚得知了鞑子寇边的消息,他几乎一夜没合眼,就盼着今天群臣拿出个主意。 “吾皇万岁。” “诸位爱卿平身。” “谢万岁……” 一套繁琐的表面流程之后,安平帝淡淡道:“西北鞑子猖狂南下寇边,诸位爱卿可有退敌之策?” 兵部员外郎站出班,躬身道:“启禀皇上,西北鞑子猖狂寇边乃是看到我大夏南洋战事不利,欲趁火打劫,臣以为应该尽快结束南洋之战。” “臣附议。” “南洋之战毫无意义,不但有损我大夏礼仪之邦的名声,而且劳民伤财,迄今为止已经花去了朝廷整整两百万两白银,臣请皇上治罪林如海!” “臣附议。” 朝堂下许多官员跟着附议。 甚至包括一些中立派的官员。 这倒不是他们倒向了哪一边,而是在他们的认知中,南洋那边的蛮夷之地实在不值得一挣。 就是白送,还要仔细想想到底要不要那累赘呢。 安平帝看向前面一直沉默不语的贾敬,说道:“贾阁老以为如何?” 贾敬摇头,坚定道:“南洋将来必是重要之地,犹如海上丝绸之路,绝不能让外夷占领!” 安平帝微微皱眉。 从心底,他不在意南洋的那些地方。 大夏地盘已经够大了。 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实在想开疆扩土坐那千古一帝,去征西北鞑子,或者去征东北的女真人,甚至远征高丽都比去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南洋上好一百倍。 看出皇帝对贾敬有所不满,吴南冷笑一声站出来,“现在西北鞑子南下,形势危急,贾大人不思如何退敌,反而一颗心全系在南洋之上,敢问贾大人是何居心?”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众人都看向贾敬。 只见贾敬微笑道:“追缉逃亡南洋的钦犯是太上皇亲自下的旨意,我多关心一些,如何跟‘居心’二字扯上了?” 紧接着,贾敬向皇上躬身行礼道:“皇上,南洋之事毕竟是太上皇定下的,臣以为究竟如何处置,还是请太上皇定夺。” 安平帝心中一凛。 这几天太上皇几乎除了炼丹不问别的事,他几乎都忘了……这件还牵扯到太上皇! 太上皇在一天,他就不能大意。 “贾爱卿言之有理!”安平帝说道。 吴南脸色非常难看。 近来,他也把太上皇淡忘了,以为皇帝已经执掌了朝纲。 但事实上,只要太上皇还在一天,这个天下就还是太上皇说的算。 贾敬,就无人可动。 不光是吴南,其余弹劾之人也没了声息。 出兵南洋是太上皇的意思,他们弹劾岂不是对太上皇不满?在这个节骨眼上,可不能自找麻烦。 “南洋之事等问明了太上皇再做计较,现在诸位爱卿还是想想西北那边可有退敌良策?”安平帝话风一转,说道。 叶相站出班,躬身道:“皇上无需太过担忧,前次我们已经做了准备,一万精兵再加上大同原本的守军,守住城池应该没有问题。” “不过稳妥期间,臣以为再派一员大将从安庆府领两万兵马,前往大同协助守城。” “叶相所言老成持重,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一大群人跟着叶相。 这时候安平帝微微皱眉,道:“只是守住么?可有退敌之策?” 叶相淡淡道:“只要边关将士浴血奋战,敌军久攻不下,自然退去。” “此计甚妙!” 众人皆赞。 安平帝有些无语。 他不想一味的当缩头乌龟防守。 “李爱卿,可有良策?” 安平帝把目光看向自己的肱骨大臣,李敏之。 李敏之出班,躬身道:“臣以为可派使者前往西北,教授他们孔孟之道,以孝仁礼德义感化他们,从此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不但解决了边境战事,百姓也免遭战火涂炭,此乃大国之仁也……” 安平帝:“……” 人才! 不愧是饱读圣贤文章的大儒! “温阁老,你有何看法?” 安平帝又看向另一位阁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