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希望大家不要拆穿李暮(4K求订阅)-《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第(2/3)页

    “我的两位老师都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面的专家,虽然我比不上他们,但应该在这方面比你多懂得一点。”

    最后的话,徐青明显是谦虚了。

    今天来了那么多专家和教授,基本都是独自前来。

    顾鸣和陆骞单独把徐青带来,足以证明她的天赋能力。

    假如徐青能从他笔记的提示里找到方向,就免了自己直接告诉那些专家教授,再次出大出风头的麻烦。

    “当然没问题,互相学习嘛。”李暮果断把笔记递给徐青。

    徐青没想到李暮答应得这么痛快,笑道:“那就谢谢你了,李暮。”

    说完,徐青就抱着笔记高高兴兴地离开。

    李暮莞尔一笑,对自己的计划十分满意。

    “即便不成,我再主动说出来就是。”李暮一边想着,一边离开实验室。

    ……

    去饭堂吃完饭,回到宿舍。

    赵参军在宿舍里做俯卧撑锻炼着体能,李暮打了声招呼,就坐到桌前。

    整理了一下现在研究的思路:“光刻胶这个难题被解决的话,最快半个月就能实现光刻工艺。”

    “到时候,紧接着就是薄膜沉积、刻蚀和离子注入工艺。”

    “我稳扎稳打慢慢给思路的话,最多半年,至少三个月,应该就能把集成电路搞出来。”

    “就是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恐怕没那么好搞定!”

    李暮看着关于夏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觉得微微有些棘手。

    国内第一块集成电路,在64年由国科院下属的半导体研究所研制而出,是一块具有6只晶体管、7个电阻、6个电容共19个元件的固体电路样品。

    而在此之前,研究团队在硅平面工艺晶体管的研究上,还经历了超小型硅平面高速开关晶体管和高频晶体管的研究。

    直到64年进一步改进,硅平面晶体管大小缩小到芝麻大小,硅平面型晶体管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李暮暗暗沉思:“我提前把硅平面型晶体管搞出来,相当于把这个流程大大地缩短。”

    “小规模集成电路的成功,只是早晚的问题,而下一步,就是大规模的集成。”

    “器件封装材料、扩散炉、压焊机、真空镀膜设备……这么多设备,都得搞啊!”

    “不过这些大都是工业化需要的东西,暂时可以先不考虑。”

    李暮先找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图,犹豫了一下后,在稿纸上随手写了一点设计构想和原理。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可不像以前的单晶炉和极薄金刚石砂轮切割机。

    这种高精尖的东西复杂而又精细。

    只有集成1000至99999个元件的,才能叫做大集成电路。

    这个东西的复杂程度,不是李暮写十几页稿纸就能糊弄过去的。

    少说也得写几百页,才能让人觉得合理。

    ……

    就在李暮苦学集成电路后续技术的时候,一众教授和专家们显然谈兴未尽,吃完饭又回到实验室。

    徐青一边听,一边拿出笔记,看李暮还没有过来,便帮他先记录。

    不过就在她翻到结尾地方的时候忽然发现不对:

    “这里写的光刻胶含有光交联和光分解反应的特性,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

    “光交联让溶剂显影使感光部分高分子得到保留,未曝光的高分子则被溶解。”

    “而光分解让溶剂显影时,未曝光的部分得到保留,而曝光部分则分解成可溶解性物质而被溶解。”

    “这样一来,在毫米范围内产生宏观结构的光刻胶不就实现了吗!”

    “徐青,徐青,你走什么神?”顾鸣扭过头,看见徐青抱着一本笔记,本来还挺高兴,觉得她在认真记录。

    可仔细一看,才发现徐青目光呆滞,完全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听讲上面。

    徐青这才猛地回过神,道:“老师,我没走神,有办法了,有办法了!”

    徐青兴奋地声音让实验室内热烈讨论的一众专家和教授都不由侧目。

    “学生太年轻了,不知轻重,让各位见笑了。”陆骞连忙替徐青打圆场。

    黄新华却是笑了笑,道:“陆教授,咱们既然是交流,就要吸取各方意见。”

    “既然你的学生有想法,那就不妨说出来。”

    “咱们这帮前辈,还能刁难他一个晚辈不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