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M帝和老大哥的紧迫感-《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第(3/3)页

    “杨英他们没有像这样吧?”

    像是王正安那样为了研究呕心沥血的人,并不在少数。

    只是其比较有名,所以才能查得到而已。

    “他们敢?”麻志浩顿了顿,旋即笑道。

    在奉天什么样他不知道。

    但这里是京都。

    而且还是上面极为重视的研究项目,不可能不重视研究人员的身体状况。

    麻志浩继续道:

    “您就放心吧,我盯着他们呢,保管没事儿。”

    “开始确实有几位专家教授想要拖延研究时间,不过我立刻就罚了他们放半天假。”

    “这招屡试不爽,现在已经没人再敢犯类似的错误了。”

    这个方法,针对懒人没用。

    可针对在玄武-1主战重坦研制团队中的研究人员,一用一个准。

    毕竟谁都不想因为拖延的片刻功夫,浪费更多的时间。

    “这样就好。”李暮微微颔首。

    ……

    说话的功夫。

    李暮也解决完了自己的早饭。

    旋即便起身,和麻志浩一起来到实验室。

    只见杨英正带着研究团队,讨论着问题。

    他也没有打扰,对着在门口站哨的警卫小战士摆了摆手,然后站着听了一会儿。

    不过才听了几句话。

    便被里面的人发现。

    毕竟他在门口“偷听”,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

    这也就导致了杨英等专家教授都养成了习惯。

    只要不是思考得太过入神,都会时不时地瞥一眼门口的位置。

    没想到还真抓住了人。

    “李顾问,您回来了!”杨英看向门口的那道身影,脸上露出肉眼可见的喜色。

    见状,李暮抬了抬手,道:

    “不用管我,你们继续就好,关于自紧工艺的问题,您刚刚说得非常的不错,值得大家学习。”

    “我这点水平,在您面前那就是班门弄斧,还是得您来才行。”杨英汗颜道。

    坦克的自紧工艺,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它最早出现在二战时期,被应用于大口径火炮的生产中。

    主要作用是提高炮管的强度和耐久性,炮管在发射过程中因内外壁受热不均而炸膛。

    李暮笑道:

    “原理是很简单的东西,无非是在生产过程种对炮管内壁施加高压。”

    “其内部密度大于外部,就能抵消发射时内壁膨胀带来的压力。”

    “这样一来,炮管因内外壁受热不均而产生的应力集中便会显著地降低。”

    他说完后。

    实验室内早有准备的专家教授们,已经唰唰地将话全部记了下来。

    这些确实是比较基础的研究资料。

    不过由李暮的口中说出来,仿佛更加的简洁明了,也更容易被理解。

    “原理是简单,只是我们做了好几次的试验,都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杨英略显尴尬道。

    理论和实际是两回事。

    哪怕原理他们所有人都明白,但材料、工艺等等方面的问题。

    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结果产生误差。

    闻言,李暮微微沉吟片刻,然后道:

    “既然进展不顺,那不妨试一试我的新想法。”

    “李顾问您请说。”杨英眼睛一亮,连忙拿出纸笔。

    其他人也是赶紧翻了一页笔记本,眼神熠熠。

    见状,李暮继续道:

    “其实方法还是自紧工艺,不过是单臂自紧。”

    “在生产坦克炮时,让内层先受到高压的挤撑。”

    “这样就可以预先留有一部分膨胀的压力空间……”

    他将后世的单臂自紧工艺说了出来。

    这个工艺的原理,其实同样比较简单。

    然而在后世,包括小日子和棒子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没有办法实现。

    因为它对工业基础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

    “首先,我们需要精确控制压力和变形量,以确保炮管的内圈和外圈在受热膨胀时……”李暮慢慢地分析,力求讲得清楚明白。

    自紧工艺的难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技术、材料、设备。

    前两个都还算比较好解决。

    但最后一个,需要设计专门的设备。

    例如,能够对内圈施加均匀压力的设备,并且要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精度。

    ……

    用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李暮将单臂自紧工艺的理论,基本讲解完毕。

    听完之后的众人。

    一个个都皱着眉头,看着手中的笔记,陷入沉思。

    表情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又满是疑惑。

    实验室内安静了好半天的功夫。

    李暮也不着急,等着他们慢慢地想。

    杨英第一个回过神来,当即道:

    “李顾问,我明白了,接下来就交给我们吧!”

    “没有问题要问吗?”李暮疑惑道。

    他特地多留一会儿,就是担心众人有不明白的地方。

    杨英道:

    “目前还没有,如果有的话,我们解决不了,一定找您帮忙。”

    闻言,李暮又看了看其他专家和教授。

    不过他们也没有提问。

    他估摸着,可能是因为还没有上手,所以众人才没有发现问题。

    要是真的能听听理论就搞得出来。

    后世也不可能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

    想到这里,李暮点了点,道:

    “那行,我先走了,有问题我再过来。”

    他也没有硬要留下来解决问题。

    说完,他便转身和麻志浩离开实验室。

    ……

    紧接着,李暮又来到辅助武器设计的张数顺这里。

    看到他回来。

    后者自然是相当高兴。

    简单的寒暄过后。

    他很快直入主题,问起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炮射D弹的研制情况。

    张数顺道:

    “目前进展还是相对比较顺利的。”

    “在您离开的这几天,我们试着搞了个样品出来。”

    “只是测试的表现,没有那么理想,还需要继续改进……”

    他说完后。

    李暮微微颔首,夸奖道:

    “虽然有一点小挫折,但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值得肯定。”

    试验失败很正常。

    没有什么科学研究项目,是一次两次的研究,便能够成功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