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曹太后又紧接着问话,“太后可为君?” “于皇帝,太后为臣。” 楚鸿微微皱眉,明白曹太后是想用君臣大义来压自己。 不等楚鸿有过多思量,曹太后的问话紧接而来,“楚阁老,太后可为君?” 重复的问答。 “后宫不可干政。” 楚鸿没有明确答复。 要是太后三问君臣,他也唯有捏着鼻子认了。 大不了先天低一头。 没办法,太后为君,这也是事实。 不认,那就是诡辩。 诡辩可能赢,但不可能让大多数人认可。 这一次必须是赢得光明正大。 曹太后在帘幕后笑了笑,也不急于君臣之说。 她很清楚,君臣之道并不难辩驳。 这些文人的嘴皮子,真辩论起来,没人辩得过。 不过,单方面的问话不一样! “太后可为君?” 三问。 “为君!” 三答。 “楚卿熟读史书,可否说说华夏三代以下的贤太后首推何人?” 曹太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当即问起了别的问题。 这是她找到的破绽。 楚鸿的那篇文章可不止说了皇帝,更多的话语其实集中于历代太后。 在那篇文章里,楚鸿可没少诋毁大汉的千古贤后窦太后。 窦太后大贤,这是公认的。 她要看看,这般诋毁千古太后,能不能辩驳? 要是不能,那这次的辩驳事宜,她这一方可就赢了大半。 不管楚鸿说谁是贤太后,她都将这位贤太后拿来与窦太后相比,再以楚鸿贬低的窦太后的事情来辩驳怒斥这位文渊阁大学士。 有着君臣压制,这事还能说出花来不成? 诡辩,在明确的君臣压制前,不管用。 这也是她执着于三问君臣的缘故。 就是为了给窦太后的事情打基础。 这可是单方面的问话,她就不信这不能赢。 窦太后丈夫是汉文帝,子嗣是汉景帝,孙子汉武帝。 千古贤名,实至名归! 曹太后高兴,楚鸿也高兴。 窦太后,这就是他刻意留的破绽。 果然,聪明的曹太后发现了这个破绽。 楚鸿目光微微一亮,这太后看样子是要以窦太后来作文章,叱骂他这个内阁大学士,让新帝党威望大损? 稳了! 不枉他特意将窦太后的事迹着重强调啊! 楚鸿当即作深思状,慢慢答道:“贤与不贤,一念之间。自古而今,贤良太后,当首推孝文窦太后。窦太后之贤,文景之治,后世莫不颂之。” 帘幕之后,曹太后大喜,窦太后可是楚鸿贬义的对象。 她还以为楚鸿会举例别的,没想到直接褒奖奏疏上重重贬义的人? “窦太后?可你却在奏疏里以狂悖之言,求全苛责,说窦太后过于强势。楚卿何故前后两副言辞?” 不等楚鸿作答,曹太后语气稍微凛冽起来,“你可是借贬义窦太后,以贬义明肃太后?如此贤良的太后尚被如此攻击,你心目中的贤太后究竟是谁?” 曹太后自然知道窦太后的事情是来贬义自己的。 不过,这种事情自然是不好说出来。 好在,先帝赵祯时期的太后刘氏也是个强势的,说窦太后强势是贬义明肃太后,也没什么问题。 毕竟,那可是大周朝第一个摄政的太后,强势到让仁宗前十余年都在为了夺权而斗争。 朝堂众人也各个心里明朗,并不声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