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说得好,江弦,你这句说得真好。” 这话的意思很简单,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这会儿江弦用在这里,反怼那个名为丁鑫的老作家,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我这些天正在写一篇文学评论,准备替你解释解释丁鑫这篇文章里那些误人子弟的批评,我再把你这句话加进去,好好刺一刺他。”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我也是引用。”江弦解释说。 他并没阻止王扶写评论文章的事情。 他可不像八一厂的李俊导演那样,能洒脱的“把一切都留给时间”。 留给时间,坐等舆论自己发酵。 那就完了! 他从来都是学习鲁迅先生,凡是招惹上来的,必定回怼过去。 鲁迅先生是真猛人。 就连自己宠溺孩子这种事被人家阴阳怪气了,他都要果断的回怼,还写了一首七绝,名字就叫《答客诮》,意思回答客人的讥讽。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一个人冷酷无情未必就是真正的豪杰,相反,那些怜爱孩子的人又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你可知晓,那山林中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顾看小老虎呢? 舆论从来都是要靠自己引导的,江弦作为后世人太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王扶要写评论文章,甚至要写他回怼的那一句“仗义每多屠狗辈”,江弦都是完全支持的,甚至不介意自己亲笔写上一篇。 说完这事儿,王扶又拿出高密文化馆给江弦的来信,和他约起了创作谈。 高密县关注到《红高粱》,这事儿也在江弦的预料里。 他其实有考虑过,将高密改成一个虚构的地方,避免发表以后自己还得想办法解释。 但是后来想想还是硬着头皮用了。 没办法。 “高粱高密辉煌。” 这一句太经典,写的也太妙了。 改了故事的发生地点,这一句的韵味不只是大打折扣,可以说是完全褪色。 所以就遵循原著,写成了高密。 至于创作谈,江弦也答应下来,一来有钱赚,二来也是向外界做出他对自己写出高密故事的一番解释。 只要听起来足够合理,也没多少人会在这个事上纠结。 王扶告辞以后,江弦的创作谈还没动笔,新华社那边又来人了。 吴克鲁给江弦来送了一趟《理解万岁》的稿酬。 他又很是不好意思的旁敲侧击,说京城好多机关单位,都想听江弦的《理解万岁》报告,问江弦能不能在京城再组织几场。 江弦婉言拒绝了他,“接下来的时间,我想我还是要专注于创作当中。” 吴克鲁遗憾告辞。 过后几天,江弦蹲在家里编《红高粱》的创作谈。 与此同时,王濛也开始替他办理调任的事情。 消息是瞒不住的,很快就传开。 可以说,王濛这忽然一步棋子打乱了很多人的布置,然而这些人的反应也很快,令王濛意想不到的快。 九月初,针对《红高粱》的批判文章数量激增,江弦又察觉到一种熟悉的气压和压迫,正如当年《铜钱街》发行以后。 山雨欲来风满楼。 就在江弦有些头疼之际,吴克鲁又找上门来。 这回上门还是一样,要求江弦再组织一次《理解万岁》的报告。 江弦自然是拒绝。 但吴克鲁笑着说: “这个单位,你恐怕没办法不答应。” 江弦一头雾水。 “哪个单位这么邪门?我还没办法不答应?” 吴克鲁微微一笑,附耳过去: 那片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