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时代的人就是这么淳朴。 想当年,中国女排夺冠以后,多少人激动地冲到大街上一起欢呼。 这情景,在后世已经很难看见了。 “哎?爸、妈、嫂子,你们看这车!”正讨论着,江珂忽然指着电视嚷嚷一声。 “这是.” 江国庆定睛一看,“《高山下的花环》!” “哟,还真是,你看这靳开来、梁三喜。”饶月梅也惊讶喊道。 《高山下的花环》风靡全国,电影虽然是在他们一家人出国的时候上映的,但回国以后很快就看了一遍。 没办法,太火了这片,也太经典了,电影院不断的重映,观众们也爱看,基本上一直就没下线。 饶月梅也是这个时候去看的,看完都哭的不行了,根本不知道她儿子是怎么写出这么催人泪下的的。 “这彩车好像文艺界的彩车。”朱琳道。 “对。”江珂腾一下站了起来:“代表文艺界的彩车,用的是我哥的当图案!” “是你哥改编的电影。”江国庆纠正道。 “那不都一样嘛!” 江珂激动的嚷嚷:“这下也太厉害了!整个文艺界那么多的作品,谁的也不用,就用我哥的,爸、妈、嫂子,咱家这算不算是光宗耀祖了?” “哎呀,这、这” 饶月梅乐得合不拢嘴了都,“江弦这小子,真是的,怎么也没和家里提前说一声,早知道不这么早回来了,还能在现场看看。” “就是啊,真亏我哥忍得住,这么大的事儿呀,他愣是一点儿都没给家里说!”江珂嚷嚷道。 “涉及这种事儿,说不定是上面要你哥保密。”江国庆道。 “爸,一个彩车.不至于保密吧。”朱琳觉得不合常理。 “也是。” 江国庆也觉得保密有点儿夸张了,想了想,露出一抹欣慰的笑: “或许在你哥那儿,这事儿不算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儿吧,你们也知道,你哥他这个人,一向是低调内敛、不露圭角,不然也不会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 “爸说的有道理。”朱琳点点头,一双妙目当中满是欣赏。 在她心里,江弦一向是深藏若虚、不矜不伐,从认识他开始,朱琳在他身上见到过数不完的奇迹,可在江弦那里,他从来没把这些成就太当回事儿。 “我哥有这境界?!”江珂听她爸和朱琳一唱一和的,感觉都快把江弦抬举成少林寺里深藏不露的扫地神僧了。 “我去菜场买两条鱼。” 饶月梅乐乐呵呵道:“这么好一件事儿,今天等江弦回来,咱们好好的庆祝庆祝,给这小子高兴高兴,哎呦,这真是.” 饶月梅说着就出了门儿,江珂觉得奇怪,“妈去买菜,怎么连自行车都没骑,菜篮子也没拿呀,这上哪儿去了?” “咳咳。” 江国庆轻咳两声,“你们看吧,我就不看了,我出去遛遛狗去。” “爸,这会儿出去遛狗?”江珂傻眼,再回过头,朱琳把江年年抱给了她。 “珂儿,你看会儿孩子,我也出去一趟。” “嫂子,你又上哪儿去?” 朱琳笑笑,“我还有点儿东西,给中关村那边儿送一趟.” 不到五分钟时间,家里走了个干净,留下江珂一个人抱着个江年年。 她也明白了啊。 什么出去买菜? 什么出去遛狗? 什么送东西? 呸,都是出去显摆去了。 “哎呦,这一家人,也就咱俩和你爸最像,最能沉得住气。”江珂一脸无奈跟江年年吐槽。 仪式结束以后,还有一场国宴。 江弦的位置不算太好,但在场的不少人目光都紧随着他的身影。 今天的仪式,文艺界没有人比他更出风头了,哪怕是文坛那些泰斗也不行。 “王老师,你瞒我瞒的好苦啊!”一落座,江弦便满脸幽怨的看向王濛。 “我这不是想着给你个惊喜么,采用《高山下的花环》,这是文联讨论后一致通过的结果,没一个人有异议。” “.” 《高山下的花环》,这是江弦在1981年第四期《十月》上发表的了。 当时一发表,便轰动一时,洛阳为之纸贵。 各省市报纸争相转载,广播电台连播,全国都刮起了一股“花环”旋风。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先后有74家报纸全文连载,50多家剧团改编上演,有9家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创下了单日180万册的印刷之最,发行量已突破千万大关。 被谢晋拍成电影以后,更是风靡大江南北,感动亿万观众。 因此,虽然距现在已然过去了三年时间,但这篇在读者间的话题度丝毫未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