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当时王硕满不服气的哼了一句:踏马的...凌文亮你不要就不要呗,即便是这孙子,把他自个儿那130斤捐出去搞活体研究,也没人拦着。 但那也只能代表他个人。 凭什么代表另外所有的知青? 既然不是每一个知青,都有凌文亮那么高风亮节... 那就没办法了。 按照既定政策,该给知青们补偿的东西,有关部门只能照常发放。 结果这一次。 凌文亮挨了打,王硕挨了处分。 一个躺在病床上,心情沉重,短时间内恐怕是出不了院了。 已经坐上老柳头骡车的王硕,则兴致高涨,非得缠着向柳青青学陕北民歌。 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一板砖呼过去,把人干躺倒了...嘶,不用付出代价的? 其实。 需不需要付出代价、或者说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这是要看事件的性质、以及肇事者身份的。 如果是一个当地的无业青年,一板砖拍在凌文亮的头上,那后果...肯定会很严重!! 而王硕却没事。 对于这种结果,其实是很着复杂的综合因素。 首先。 是这个时代,那些干部们的思想观念所决定的。 都已经遵循好多年了! 各级干部奉行的是枫桥工作法: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公社。 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将影响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好悄无声息的将它消化掉... 这才是上上之选! 另外一点,王硕是四九城来的知青,说真的,他天然就带着一身光环。 王硕这个身份,多多少少也能起一点保护罩的作用。 ——或许很多人或许不服气:凭啥?! 可事实...它就是如此! 另外一点。 王叔硕那一砖头拍过去,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其实也就只在“下乡知青”这个小范围之内。 就这点破事儿,是影响到了老区的群众们的生产、生活了?还是影响上山下乡的大局了? 没有。 要是非得严肃处理王硕的话,反而这件事情的恶劣影响,反倒还会扩散出去。 反而还会对上山下乡,造成名誉上的不良后果... 所以,所以最后就这样咯! 给王硕一个“严厉警告”的内部处分,以儆效尤。 其实也不失为一种和稀泥的最顶级的处理手法... “山丹丹那个花开哟!红艳艳那个鲜!见面面容易哟,拉话话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