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去隔壁老王家放火-《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1/3)页

    第132章  去隔壁老王家放火

    四月中,静难军节度使王守恩,在邠州新平县,收到史匡威亲笔来信,随之而来的,还有两万斤泾州白盐。

    厅室内,王守恩眯着眼逐字句看信,不时瞟一眼厅中站着的彰义军使者裴缙。

    王守恩年近半百,依然肤色红润有光泽,声音洪亮,看来平时保养十分得当。

    “你们史节帅要卖两万斤盐给我?作价一千五百贯?”王守恩看完信,略感诧异,语气带着几分玩味。

    “正是!”裴缙忙低眉顺眼地揖礼。

    王守恩陷入沉吟。

    这几年他和王峻勾结,操纵许兴思和薛家,先是切断彰义军的官盐供应,然后又大量用高价盐换取彰义军的低价粮食。

    邠州本身不产盐,王守恩的盐都是王峻利用京兆盐铁转运使的身份弄来的。

    双方合伙在邠州、宁州、坊州、庆州等地高价卖盐卖粮,赚得盆满钵满。

    不久前,王峻焦继勋想联手觊觎盐厂利益,王守恩也了解一些。

    王守恩暗自松口气,起身大笑道:“痛快!事不宜迟,今日就将交易敲定!本帅这里还有些鹿茸、雪参,你一并带回去,送给史节帅调养身体。”

    陶文举闪烁的眼神透露几分奸猾狠辣:“宜禄县新来个镇将,负责清剿盐贩,如果将此人除掉,必定激起王守恩震怒,在长武城掀起腥风血雨!

    到时候矛盾激化,长武城百姓与静难军彻底对立,恐慌情绪一旦蔓延,大规模的逃亡顷刻间就能发生!”

    侯益之乱已经平息,赵思绾却千方百计堵住邠州通往长安的官道,这让王守恩感到很气愤,传信去给赵思绾,也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年初新帝登基,王守恩加同平章事衔,地盘比彰义军大,兵马钱粮比彰义军多,职级声望比史匡威高,更是瞧不起老邻居。

    长武城不再驻军,地位大不如前。

    小村再往北不远,就是泾河河道,却因为引水不畅,导致岸边出现大量荒地,只有几处破碎田地靠人浇灌。

    一个叫做文先生,一个叫做严二郎。

    他所关注的,还是盐价和盐贩。

    陶文举点点头,“你可敢动手?”

    以七十五文一斤的价钱,每月收两万五千斤盐,转手卖一倍的差价,血赚!

    王守恩横肉满布的脸流露亲热笑容,拍胸脯道:“史节帅直接将两万斤盐送到新平,足见诚意,本帅当然也不能小家子气!这样,下个月的盐款本帅也一并给了,不过钱币不够,只能凑出两千贯,剩下的用粮食抵,按粟麦每斤二十文算!”

    藩镇节度使、留守等坐镇一方的高级军政长官,加同平章事头衔,与宰相并称,号称使相。

    近来有几个去到泾州落了户籍,分得田地的乡民回来现身说法,文先生和严二郎带着他们到不同村落走访,每到一处都能引起不小轰动,吸引众多乡农聚拢,听他们讲述泾州的种种好处。

    王守恩哈哈一笑,伸出一根手指:“再加一万斤,每月我要两万五千斤!”

    王守恩叫来几个属官,让他们陪同裴缙下去清点货款粮食,同时将盐点清入库。

    王守恩似笑非笑:“那若是朝廷追究起来,又该如何说?”

    但是他却不想让史匡威把钱赚的太容易。

    他才不会怕朝廷追不追究,能赚钱的事他什么都敢干。

    裴缙笑呵呵地道:“王使相说笑了,没有李太师支持,单凭小小的彰义军,哪敢冒着违背朝廷禁令的风险,私自采盐制盐?”

    王守恩派遣一名得力镇将,坐镇宜禄县,负责清剿盐贩,发誓不让一两私盐越过宜禄县。

    裴缙迅速在心里默默算算,剩余盐款用粮食抵扣的话,能换到六万多斤粮。

    彰义军周围的邻居里,王守恩加同平章事衔,焦继勋加侍中衔,远一点的李守贞更是加同平章事、太师双头衔,尊荣至极。

    王守恩几次派人去长安找王峻,却又因为进出京兆府的道路封锁,连长安城的影子都没见到。

    裴缙忙拱手道:“刨除损耗,每斤盐折价七十五文,不算贵。我家帅爷说了,王使相是老相识,当年共同在河东抵御契丹人,也曾并肩杀敌,结下深厚的袍泽情义.所以这七十五文每斤的价钱算是友情价,当真不高!”

    倒是因为争功,两部人马发生过流血械斗。

    虽然是一种名誉头衔,不参与朝政,不行使宰相权力,但却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

    长武城始建于北魏,隋开皇年间扩城整修,后逐年废弃,一直到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为防备吐蕃人沿泾河南侵,邠宁节度使李怀光在原址上重筑长武城,最终形成一座大型土筑城池。

    当年在河东,他和史匡威的确同在行营元帅景延广麾下统兵,不过却没有什么并肩杀敌的过命交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