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开荒工程-《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1/3)页

    第135章  开荒工程

    安定县东北,阳晋川下游地区,水网密布,林地繁茂。

    这里地势平缓,分布大片原始森林,附近散布几处村落,乡民们农闲时便以打猎为生。

    阳晋川和另外两条泾河支流在此交汇,无数年以来,河水冲刷出数万亩适合大规模开垦的平整土地。

    经过勘探和考察,朱秀将这片广袤地域定为泾州的移民经济开发区。

    三千多男女青壮和两千军士进驻,热火朝天干了大半月,砍伐树木,挖掘水渠,平整土地,规划农田

    数万亩的广阔大地,变成一处热闹大工地。

    四条成井字形分布的沟渠同时开挖,一旦修成,将把三条主河与十几条溪流连接在一起,数万亩的土地将会变成水田。

    对于水利工程的修建,朱秀的认知完全来源于《疏浚工河考》、《河防通议》这些理论著作层面。

    他知道兴修水利的重要性,但具体如何探勘地势、设计工程、有哪些施工要点,可就一问三不知了。

    术业有专攻,朱秀从不会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指手画脚。

    可是当他拿《河防通议》里的几个问题试探时,老头稍微一琢磨,就能答得八九不离十。

    毕红玉取出一张字条递给他。

    朱秀和史匡威相视一惊,忙道:“究竟怎么回事?”

    施立埠说的沟渠设计、施工方案,他听得头大,这些琐碎的麻烦事自然是交给朱秀去费脑筋。

    朱秀接过一看,当真是陶文举的字迹。

    如此一来,施立埠干劲十足,短短时间跑遍整片待开发区,详细设计出井字形水渠的路线和工程量,朱秀察验后,决定照此施工。

    毕红玉看他一眼,没吭声,望向朱秀。

    老头是蓝田县人,年过半百,自称三十年前做过都水监主事,后来躲避战乱拖儿带女到泾州定居,一直靠给薛家当佃户为生。

    史匡威朝毕红玉挥挥手,大咧咧道:“这份计划我批准了!你回去通知他们,照此执行,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一匹快马从远处疾驰而来,跑过工地,从漫天沙土中穿过。

    施立埠还帮薛家修过盐厂,折墌城的扩建工作也是他主持的,事后薛家给他些赏钱。

    这里面,如今只有百分之一开发成田地,合计两千二百多顷,二十余万亩。

    朱秀摇头:“为达目的,手段太过狠辣了些。”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