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暗流汹涌-《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1/3)页
第148章 暗流汹涌
冯道清清嗓,大声念诵,阴哑沧桑的声音响彻在文德殿内:
“周文圣德,尚伐于崇侯。汉祖神功,亦征于英布。不有戎臣之叛乱,曷彰王业之艰难?其有肃蓄奸谋,不知天命,将定一戎之略,须爂九伐之兵。诞告六师,其陈名罪。
河中军节度使、检校太师李守贞,出于贱隶,列在公侯,天福中事先帝从榮,不能死难,姑務自全。既侥幸于乱离,每包藏于诡谲。昔晋祖在位,已蒙不轨之心;先帝临朝,益露无君之状。
上以天人合度,曆数在躬,念事于先帝,每曲形于厚礼,推赤心而示信,指白水以申盟,而不礼明诚,自怀反侧,窥觎神器,干犯天常。
臣请陛下削夺李守贞在职官身,即刻令诸道会兵进讨。叛军乌合之众,本不同心。缓则苟避征阻,急则各图恩赏。函首来献,翘足可期。臣彰义军节度使史匡威拜伏奏请.”
冯道将一篇《讨李守贞檄》一字不落念完,字字如金石坠地,掷地有声,句句如洪波大海,浪涌翻叠。
文德殿内陷入长久的沉静,一众文武大臣都还沉湎其中不能自拔。
良久,文班朝臣里,也不知是谁情不自禁地低声感慨:“此檄文一出,李守贞大逆不道之举必将被天下人所不齿!朝廷王师挟正气以讨逆凶,必将所向无敌!”
朝臣们不约而同地点头表示赞同。
文官们窃窃私语,讨论檄文内容,推敲其中浑然大气的遣词造句。
一众禁军将领摩拳擦掌,想要争相请命,率兵讨贼。
刘承祐举棋不定,将目光投向王峻。
郭威不甘道:“可你我皆知,一旦平叛大军各自为政,不听帅令,战事危矣!李守贞不是好对付的!”
官家不如照此檄文颁布旨意,以安民心,振奋士气,向天下人揭露李守贞叛乱的真相。”
苏逢吉、史弘肇、杨邠几位顾命大臣纷纷皱起眉头,一众朝臣也是面面相觑,一些郭威旧部再度对李业怒目相视。
这篇《讨李守贞檄》,深得冯道喜爱,扪心自问,换做他来执笔,只怕也写不出如此文采。
之前讨论平叛事宜,这文德殿里站着的文臣武将,一个个龟缩在后默不吭声。
史匡威担心朝廷受祭天告文影响,怀疑彰义军的忠诚,惶恐之下遣人将檄文传入开封,一路上大肆宣扬,搞得人尽皆知,目的不外乎表明彰义军的忠心,洗脱与李守贞勾结的嫌疑。”
“檄文究竟怎么回事?”路上,郭威见四下无人,低声问道。
“退下退下!”刘承祐烦恼地挥挥手,范质揖礼后回到队伍中恭敬侍立。
苏逢吉稍作犹豫,也表态附和。
在刘崇看来,这可是一个为官家和朝廷献计解困的机会。
王峻稍加思索,道:“臣举荐保义军节度使白文珂,检校太尉、昭义军节度使常思,发保义、昭义、河阳、建雄四镇兵马,并禁军五万,由白文珂任河中行营都部署,常思为副职,统率诸路兵马进兵关中,剿灭李守贞!”
郭威沉声道:“话虽如此,但朝廷新立不久,河东诸镇又多是骄兵悍将,还是挑选一名德高望重之人出任统帅最为稳妥。”
符彦卿能够主动将李守贞写给他的密信上呈朝廷,也足以说明其一番赤诚忠心。老臣以为,官家应该予以嘉奖,安抚人心,同时照此檄文,略作修改,正式颁布讨逆诏书。”
王峻疑惑道:“檄文若是出自彰义军,为何短短时间内便传入开封?”
柴荣笑道:“史节帅身边自有军师指点!”
郭威瞪眼惊讶道:“史匡威能想出这样的鬼点子?这檄文又是谁写的?”
郭威道:“官家,既然这道檄文出自彰义军,足以说明史匡威并无反意,所谓追随李守贞作乱一说,想来不过是李守贞告文里挑拨离间之举。
一众朝臣眼巴巴地望着刘承祐,不知道年轻的官家究竟想怎么做。
这厮一番话说的可谓诛心至极,言语间竟然影射他有参与李守贞叛乱的嫌疑。
刘承祐轻轻哼了声,不咸不淡地夸奖两句,没再搭理他。
刘承祐皱眉,面带不悦。
郭枢密是未卜先知预料到李守贞会反,还是之前与李守贞有过私下书信往来?史匡威究竟给了郭枢密多少好处,让郭枢密这般为他说话?”
刘承祐在沧州时就厌恶史匡威,继位后又有王峻经常在耳边絮叨彰义军的坏话。
郭威大声道:“臣赞同冯公之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