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暗流汹涌-《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2/3)页
冯道捋捋白须:“官家,究竟如何平叛,还需尽快拿出个章程来!”
李守贞南征北战这么多年,人脉深厚,禁军将领里就有不少受过他的提携和恩惠。
谈论起何人挂帅出征,禁军将领们更是恨不得变成隐身人,心里默默祈祷官家看不见自己。
没想到先有郭威仗义执言,后又有皇叔刘崇献上檄文,绝大部分朝臣都认为不应该追究符彦卿和史匡威的罪过,反而还要下旨嘉奖,搞得刘承祐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那那就依众卿之言,将此檄文以朝廷名义,正式颁布昭告天下!
符彦卿和史匡威乃忠臣良将,朝廷不会受李守贞挑拨,中书即刻下旨,褒奖二人,各赏金百两,钱万贯!魏国公符彦卿加食邑五百户,史匡威授太子少保!”
君臣如此猜忌防范,绝非社稷之福。
冯道入仕以来,一直以辞赋文章隽秀华美著称,做了八朝元老,还给耶律德光上过汉学课,官职不离宰相、三公之位。
王峻和李业抢先拜倒:“吾皇圣明,臣等遵旨!”
刘承祐不假思索地道:“高行周老将军同样年纪不小,他坐镇洛阳为开封屏障,不可轻动。就依王爱卿所奏,加白文珂为检校太师,担任河中行营都部署,昭义军节度使常思为副,统率诸路兵马,进军关中,平定李守贞之乱!”
冯道捋须微不可觉地摇摇头轻叹一声,如此军国大事,官家不问四位顾命大臣,更不问主掌军务的枢密使郭威,反而问王峻和李业。
刘承祐万分不情愿地宣布决议。
李业和王峻相视一眼,绝大部分朝臣都表态支持,他们也不好得继续唱反调。
毕竟军情如火,开封城有数十万人口,终日封城可不是办法,朝廷必须要尽快拿出应对措施。
范质略作苦笑,诚恳地道:“《讨李守贞檄》当真写得气势磅礴,文采斐然,臣若执笔,自愧不如。”
苏逢吉和杨邠眼观鼻鼻观心,没有要发表意见的意思。
众臣相继退出文德殿,柴荣特意在殿外等候,与郭威一同回枢密院。
眼下关中叛乱的消息闹得君臣百姓人心惶惶,这篇檄文就像一颗定心丸,谁第一个献上去就是大功一件。
史弘肇压低声道:“官家不会听你的,算了吧!”
发布讨逆诏书和安民告示就是首要关键。
老成持重的冯道一番分析,朝臣们听来倒也入情入理。
面对实力雄厚的老领导,资历稍浅者,谁也不敢拍胸脯保证自己心里不打怵。
这表明是年轻皇帝急于彻底掌权,不信任先帝留给他的辅佐大臣的表现。
迟疑了好一会,刘承祐恼火道:“符彦卿和史匡威的罪责暂且不提,但堂堂朝廷,岂能将一藩镇所发檄文正式颁行成诏令?中书舍人范质,你马上挥毫重新起草一份诏令!”
史弘肇摇头道:“那又如何,且让他们去碰个头破血流,自然会有人想起你来。你现在据理力争,反而惹一身骚。”
一篇檄文,让这大殿之上的君臣备受鼓舞!
冯道念完檄文,手捧锦帛舍不得撒手,缓慢坐下,眯着老眼又重新细细品味。
刘承祐怒道:“你可是前唐明宗皇帝朝的登科进士,难道笔力还不如一小小的彰义军?”
刘崇隐晦地朝柴荣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柴荣微微一笑,颔首致意。
除了识时务,深谙苟道精髓,还有一身实打实的学问。
郭威抱拳,淡淡道:“若是官家下旨,臣亲自统兵前往关中平叛也无不可!臣向官家推荐临清王、洛阳留守高行周!”
李业反唇相讥:“郭枢密是想举荐自己了?”
冯道收起锦帛,咳嗽两声,慢悠悠地道:“此事想来也不难解释,李守贞叛乱的消息,彰义军肯定要比开封先知道。
郭威刚想开口说话,史弘肇轻轻拉他一下,微微摇头,郭威皱眉,默默缩回伸出的脚。
郭威虎目微凝,凝如实质的厉芒落在李业身上。
刘承祐满意点头,刚想说话,郭威忍不住站出来道:“臣认为如此安排不妥!白文珂虽能征惯战,但其威望不足以慑服各镇藩帅。常老将军也已六旬高龄,久疏战阵,若由二人领兵,只怕各路兵马不服。
柴荣忙抱拳道:“为官家和朝廷解忧,乃臣之本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