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郭大爷挂帅-《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1/3)页

    第160章  郭大爷挂帅

    转眼已到乾祐二年,正月末。

    半年来,关中的平叛战事并不顺畅,李守贞据潼关、蒲津关之险要,将朝廷大军挡在门户之外。

    刘承祐亲自任命的大军统帅,河中行营都部署白文珂,副都部署常思,折戟在关城险固的潼关之下。

    数次强攻徒劳无反后,平叛大军出现严重内部分歧。

    老将白文珂资历虽高却无人望,即便他是官家和朝廷钦点统帅,在潼关久攻不下的现实困局面前,麾下诸多大将对他越来越不满。

    平叛大军由河东、河南府一带的藩镇兵马加上五万禁军组成,本就是些骄兵悍将,难以统属号令。

    若是战事顺利还好说,一旦进攻受阻,长时间打不开局面,各镇节帅难免对主帅产生意见。

    以白文珂的威望和人脉,还不足以让麾下的桀骜将领无条件服从军令。

    昭义军节度使、副都部署常思也是个老油条,尽干些和稀泥的事,不愿得罪其他藩镇兵将。

    侍立在玉阶旁的小太监急忙照办,搀扶苏逢吉坐下。

    苏逢吉痛苦地道:“官家恕罪,臣心疾犯了,痛疼难耐。”

    史弘肇讥诮道:“慕容彦超的战功资历还不如白文珂,如何能压得住诸镇兵将?”

    刘承祐还真怕冯道溜走,提心吊胆地派人守候,有动静随时禀报。

    李三娘生性简朴,如今贵为太后,金凤钗团服下,依然穿着缀满补丁的布衣。

    朝堂的压舱石、活宝、历史见证者、吉祥物、幸运儿冯道冯公,称病在家没能出席会议。

    李三娘倒是时常将郭威的妻子张氏和儿女们接进宫,以示恩荣不减。

    慕容彦超是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弟弟,算得上他的叔叔,一直忠心耿耿。

    李三娘年过四十,相貌上并不是标准的美人类型,而是方额广颐,长眉入鬓,显得端庄大气。

    李三娘点点头,看了眼郭威,道:“若由郭公挂帅,予和皇帝自然是放心的。既有人选,方才为何还争执不休?”

    李业可不敢再当出头鸟,万一官家让他去领兵,那可不就闹笑话了。

    刘承祐道:“基本议定更换主帅,负责统兵平叛。”

    郭威与刘知远夫妇相识于微末,一见如故,称刘知远为兄,又与李三娘以结义兄妹相称。

    老狐狸苏逢吉突然间眉头一皱,手捂心口,满面痛楚。

    否则鬼才有兴致跑来这大殿里吵闹,早想办法各显神通溜走了。

    刘承祐再年轻识浅,冲动任性,也不敢拿国家存亡危机开玩笑。

    殿中众臣也齐声应和。

    刘承祐脸色难看,也知道杨邠说的是实情。

    朝臣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大殿之上再度陷入争论。

    接到军报后,刘承祐急忙召开紧急御前军事会议,商讨平叛战事。

    各军组织散乱,号令不严,越来越难以指挥调遣。

    各种提议观点都有人支持,各执一词争吵不休。

    太后驾到,苏逢吉也坐不住了,忙起身和郭威等人见礼。

    若是冯道溜了,突然间消失,说明他超人一等的嗅觉,已经闻到了一丝不妙的气息。

    刘承祐面带不甘,可惜除了郭威,眼下还真找不到第二个适合领兵的重臣,只得拱手道:“儿臣谨遵母后谕旨。”

    “予今日前来,只为关中平叛一事。朝廷究竟如何决意,可有定论?”李三娘环视殿中,最后以询问的目光看向刘承祐。

    近年来地位尊崇,却也不会养尊处优,后宫寝殿旁,还有她亲自耕种的几亩田地。

    李业恼火道:“臣再举荐归德军节度使慕容彦超!”

    有人主张暂时罢兵,以怀柔之策行分化拉拢之计,小火慢炖让叛军从内部瓦解。

    刘承祐面无表情,不作表态。

    史弘肇不做理会,拱手朗声道:“官家,有郭枢密在此,何须舍近求远?论战功人望,我朝有几位将军及得上郭枢密?若是郭枢密出任统帅,各路兵马必定心悦诚服,甘听调遣!”

    大殿内响起一片笑声,李业面红耳赤羞愤不已,恨不得冲上前与其撕打。

    刘承祐看向杨邠,殷切道:“杨相公有何主意?”

    当初白文珂和常思可是他和王峻举荐的,结果几个月下来,战事推进困难,白文珂已经没辙了,请求朝廷做主。

    倒不是说担心他作乱,而是怕他趁人不备举家出逃。

    四大顾命大臣里,刘承祐最忌惮的便是郭威,只因郭威威望高,职权重,战功赫赫,多年征战又培养出一批谋臣战将,如今大多分布各藩镇州县,担任要务。

    刘承祐沉声道:“苏相公是何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