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郭大爷挂帅-《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2/3)页
“参见太后!”
郭威满面动容,下拜叩首:“臣必定不负太后、官家所托!”
郭威既是刘汉王朝遮风挡雨的参天巨木,又是刘承祐实现皇帝威权道路上的绊脚巨石。
李业马上大声反对道:“历朝历代都没有枢密使领兵的先例,郭枢密坐镇中枢,岂能为相又为将?”
刘承祐在朝臣里扫了扫,找到垂头丧气眼神闪烁的李业,失望地摇摇头。
史弘肇冷嘲热讽地道:“官家,国舅李业能文能武,从一开始就对朝廷平叛有诸多见解,臣建议请李国舅挂帅,统兵平叛!王峻已经出任监军,让李国舅挂帅,二人配合,珠联璧合,一定能令叛军闻风丧胆,以最快速度扫平关中!”
有人主张换帅,请洛阳留守高行周老将军,前往潼关接替白文珂主持大局。
李守贞远比他想象的还难以对付,关中的战事也出乎意料地艰难。
李三娘温声示意四位顾命大臣无需多礼,特地朝郭威颔首致意。
“多谢官家。”苏逢吉感激地揖礼,坐在绣墩上,轻轻捶打胸口,脸上痛苦神情有所缓和。
苏逢吉捂住心口,咳嗽两声,有气无力地道:“以郭枢密的能力威望,出任统帅自然不是问题,但正如李国舅所说,枢密使领兵,从无先例,有逾制之嫌!”
朝臣里发出阵阵轻笑声,刘承祐面皮颤了颤,眼眸骤然阴沉。
文武朝臣吵来吵去,也吵不出个具体办法。
杨邠拱手,淡淡道:“臣不擅军务,不敢妄言,以免耽误平叛要事。”
大概率又是到了改朝换代,另立天子的时候。
刘承祐冷冷地道:“朝堂大殿,还请诸位卿家以国事为重。”
李业气急败坏地道:“那就调河东节度使折从阮南下!”
她出身农家,自小在田地里操劳,身形骨架略显粗壮,手脚颇大。
“快搬个绣墩来,请苏相公坐下。”
如果唐军渡淮水来犯,朝廷两线作战只怕要吃不消。
太后李三娘步入大殿。
为了摆脱郭威对自己的影响,刘承祐刻意弱化郭威在朝堂上的存在感,除了军务,其他政事基本不会主动过问郭威的意见。
时间拖久,让李守贞打出威风气势,让关中军民看到所谓秦王有足够的本事与开封朝廷对抗,到时候人心相继归附,叛军士气大涨,局面更加难以收拾。
史弘肇道:“是国舅等人觉得枢密使统兵有逾制嫌疑,没有先例可循,故而还在讨论之中。”
郭威睁开眼眸,沉默片刻,苦笑道:“半年前朝廷发兵时,臣曾建议让洛阳留守高行周老将军出任统帅。如今高行周老将军在与李守贞的交手中受了伤,只怕也是有心无力。臣赞同换帅之意,但一时间也没有好的人选.”
李业死死咬牙,满眼怨毒地怒视他。
若是冯道还留在开封,说明他老人家看好朝廷,这大汉江山就不会亡。
刘承祐嗫嚅着不说话。
郭威意外地看他一眼,感激地低声道谢,杨邠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李业气急败坏地跳出来,指着他怒骂,气得脸红脖子粗。
史弘肇笑道:“李国舅误会了,某可是诚心实意举荐你为国效力!李国舅向来能言善辩,若是出任统帅,到了潼关城下,只怕用不着交战,手指城头将李守贞痛骂一番,就能骂得李逆幡然醒悟,心生悔恨,开城投降也说不定!”
冯道可是历史风向标,他的去留直接关乎当今官家和朝廷的存亡。
多年来相互扶持,感情笃厚。
宫城紫宸殿内,刘承祐高坐御位,望着玉阶下乱哄哄吵作一团的场面,头痛似的扶额摇头。
这开封城里,不知道多少豪门显贵盯着冯道的一举一动,万一他真要溜了,只怕一众官员勋贵就要慌了,开封城顷刻间就会陷入大乱。
苏逢吉手捂心口,嘴角抽搐,想笑又憋住,很难受,只得努力保持痛苦神情,看上去十分别扭。
“母后如何来了?”刘承祐有些不悦,还是起身迎接。
史弘肇冷笑道:“河东重镇,岂能轻移?倘若契丹来犯,谁能担责?李国舅莫要再拍脑袋信口雌黄!”
稍作考虑,李三娘沉声道:“枢密使领兵确实有诸多违制之处,但事急从权,一切以平叛为重!此事予做主了,即刻下懿旨,授郭威为关内道行营都部署,持节总督诸州军事,朝廷各部,诸府州县,务必配合行事!”
毕竟这年头换东家如换衣服,忠字不值钱,傻子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李三娘莞尔一笑,微微颔首。
“不知郭枢密有何建议?”刘承祐勉强挤出一丝笑。
李三娘又道:“可有人选?”
郭威笑着摇摇头,李业是市井流氓出身,史弘肇是乡农出身,年轻时也是村里出了名的流氓混混,打架骂街一样不差,真要耍起嘴皮子,彼此半斤八两。
杨邠也出声道:“李守贞叛乱,还遣使联络唐主李璟。如今李璟在淮水一带调兵遣将,慕容彦超坐镇亳州防备唐军,实在不可轻动!”
万一真玩完了,坟头还没干的刘知远只怕要从陵寝里爬出来抽他。
“三妹.”郭威心中感动,低声叹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