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泾州生活小报-《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1/3)页
第201章 泾州生活小报
泾州生活小报,是朱秀半年前所创。
之后岐州、华州战火愈演愈烈,朱秀应焦继勋所请率军南下支援,将泾州报社托付给温仲平打理。
创建报社时,朱秀找来温仲平详细讨论过。
温氏是泾州本地第一大士族,颇具影响力,也是最早支持朱秀的势力之一。
温泰如今退居二线,打理家族事务,操办绞麻生意,闲情之时与几房小妾钻研一下素女经、洞玄子等名著,小日子过得好不潇洒。
温仲平作为温泰的嫡长子,朱秀麾下重要属官,也是他极力扶持的温氏下一任族长。
温仲平能否成为泾州士人代表,平稳接任温氏族长,关系到朱秀对于泾州士族的掌控。
让温仲平出面创建报社,便是抬高他名望地位的一种方式。
温仲平虽说能力平平,学问平平,但胜在做人做事踏实认真,性子温和。
更难得的是,温仲平对于朱秀提出的,官方媒体、舆论喉舌等概念非常感兴趣,理解程度也很到位。
被烈日晒得黝黑粗糙的皮肤,也像蜕皮般一点点恢复细嫩。
徐铉指着一堆报纸:“某决定做一名撰稿作者,投稿给报社!”
李从嘉当即指着窗外,刚刚下过蒙蒙细雨的天空笑道:“小王有绝句一首,还请先生指教。”
至于一些粗浅白话刊登的招聘招工讯息,徐铉觉得简直难以入眼。
泾州报社的开办,给了他们新的活路,虽说文案工作繁重,但酬劳也着实不菲,勤劳一些,完全能够让妻儿过上优渥生活。
离开改造场还不到十日,李从嘉顿顿吃泰和楼,原本清减几分的脸蛋,竟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圆润起来。
朱秀和史匡威探讨过,泾州的士族底子太薄,举办类似于科举的大型正规选材考试不太现实,而且也容易招来非议。
这一身惊才绝艳的才华,难道只是为了吃小笼包?
徐铉突然间有些后悔带李从嘉来泾州了。
小郡王请看,每一期报纸,头版正中都是最醒目的位置,往往排版最具分量的文章。
李从嘉一脸迷糊,摇摇头。
最新一期,此人又撰文,大力鼓吹栽种草的好处,更是不惜透露节度府还未颁行的政令,博人眼球。
说是文章,其实不过是将一些节度府下达的政策、告民书加以解读,以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解释出来。
有了这几支笔杆子,泾州生活小报的格调瞬间拔高了许多,风雅趣闻与通俗白话共赏,成为老少爷们、妇女大婶茶余饭后谈资的重要来源。
李从嘉迷糊道:“先生之意是”
温仲平也知道这是报社硬伤,所以大多只让手下编辑们,抄录一些节度府下发的告示,解读新政策,刊登一些招聘招工的讯息,以及邻近周边和开封传来的新闻趣事。
“街市之中,都在流传这报社编辑薪酬如何如何之高,备受当地士人追捧。这般粗浅的笔墨也能赚取高薪,若换我来撰写,岂不是易如反掌?”
徐铉指着最新一期小报,头版正中有一篇文章,名为《震惊!节度府将取消桑麻种植户的优惠补贴?》
“语言浅显直白,粗陋不堪,如此文字也敢登报示人,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徐铉默默铺开纸张,摆放纸笔,拿起墨锭研墨。
“此文作者,四有先生,之前名不见经传,从第十四期报纸开始,才发表了第一篇署名文章,评论的是良原、临泾两县农垦区的设立,其中透露大量官府的政策细节。
老史整日乐呵呵地拿着报纸,在府里大声诵读,抑扬顿挫的公鸭嗓听得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徐铉严肃地道:“业精于勤,荒于嬉,即便身处异国他乡,小郡王也不可荒废时日,该读的书要读,改写的文章诗赋也得写。
不想当吏员,又暂时做不了官,报社编辑就成为了性价比最高的职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