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朱秀论史-《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1/3)页

    第210章  朱秀论史

    安顿好飞龙军,后赞又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宣旨仪式。

    他让史匡威把节度府一众官吏召集起来,又将牙军指挥使以上军职者集中起来,摆设香案,焚香叩拜,抑扬顿挫地诵读完连篇累牍的圣旨。

    老史当然不想搞得太繁琐,私下里领旨谢恩也就行了。

    可后赞坚决不同意。

    他也不傻,两千飞龙军是他敢进入泾州的底气,官家旨意是他日后行事的依据,也是担任节度副使,掌握权力的根本法理。

    当着彰义军官员将领的面把开封朝廷的态度展示出来,多多少少能起到些震慑人心的作用。

    如今早已不是藩镇能稳稳压过皇权的时代,历经梁、唐、晋三代整饬,中央军事集权的趋势越发明朗,禁军才是天下最强大的军事集团,而皇帝本人就是最大的藩镇。

    首创侍卫马步军的朱温就是这场集权运动的发起者。

    老朱履历丰厚,先是参加黄巢领导的起义军,逐渐打出名堂,有了地盘人马。

    再一看大唐王朝朽而不倒,起义军却早早四分五裂,果断接受朝廷招安,摇身一变成了僖宗皇帝爱将朱全忠,名正言顺的朝廷官军,反过头来镇压当年一起扛枪吃馍馍的老兄弟们。

    史匡威从书柜夹层取出一份密报,是关铁石提前派人送回来的,内容与魏虎在陇山关的所作所为有关。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若非割让幽云借来契丹兵马,也难以与洛阳朝廷抗衡。

    外部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奈何不了他,反而被自家亲儿子弄死。

    朱秀笑道:“以前你还想着效忠朝廷,拿自己当汉臣看,心里自然生出敬畏感。

    至此,老朱成为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实际掌权人。

    老史虽然是家传的节度使,但对于如何与中央朝廷博弈,其实并不太擅长。

    “唉~唉~罢了罢了,你小子还救过老子的命,老子说什么也得救你一次.”

    朱秀笑了笑,起身拱拱手道:“没什么事我先走了,宋参送来的几份文书还没看过。”

    “老子拿你当儿子养,到头来你却想从老子身上咬下一块肉”

    而藩镇也终将退出主导历史进程的舞台。

    老史捧着圣旨感慨连连,朱秀瞥了眼,哂笑道:“瞧你那模样,跟没接过皇帝旨意似的,寒碜~”

    老史叹道:“感觉不一样了啊.以前挺稀罕的,盼着朝廷加封盼了好些年.

    我爹当年被追授为司空,万一我一辈子都达不到他的品衔,将来去了下面如何交代?

    岂不有负他老人家生前教诲?就算咱不能把老史家发扬光大,也不能扯后腿不是?”

    只要他安分守己,就还是彰义军牙内都指挥使,将来若他称职,我完全可以把权力交还给他。

    泾州的高光时刻,应该是一百六十多年前,唐德宗建中年间发生的泾原兵变。

    同时,他也是对藩镇兵祸认识最为深刻之人。

    可惜老史还是把事情想的简单了,魏虎的不轨之心由来已久,绝不是把他叫回来痛骂一番就能化解的。

    史匡威有些颓然地坐在太师椅上,喃喃自语,神色复杂,时而愤怒,时而失望,时而惋惜.

    “希望你能自己想明白,否则.”

    老朱的路线是走对了,可惜运气差了些。

    “那还感慨什么?”

    朱秀瞥他一眼,道:“你想说什么?”

    泾州乃边塞之地,直面吐蕃人威胁,需要整合地方力量,为朝廷挡住吐蕃人东进,所以一段时间内,彰义军的节度职权会得到保留”

    老史笑呵呵地送他离开内书房,等到房间里只剩下他一人时,脸上的笑容被一片疲累失望所取代。

    自魏晋年间延续下来的门阀集团,数百年来一直作为一群特定的贵族集团存在,无数次的皇权更迭背后,都由世家门阀所掌控。

    现在知道将来要造反,这份敬畏之心也就没了,刘家皇帝的封赏在你眼里,已经成了一个屁。”

    朱秀道:“他是节度副使,当然会要求分权,到时候见机行事吧。”

    皇帝,必须是天下最强大武装集团的头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