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朱秀论史-《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2/3)页

    老朱面厚心黑,以武力胁迫唐朝廷,又打着朝廷旗号四面征讨,抢地盘、抢人口,敛财扩军。

    从朱温称帝着手削弱藩镇,加强禁军建设开始,往后不管中原王朝走马灯似的换主人,这项国策都坚定不移地延续下去,迄今已有四十余年。

    当藩镇蜕变为中央,造反之人也会摇身一变成为新的公卿。

    老朱清醒的认识到,皇帝宝座并不能给他带来任何保障,真正让他得以统御天下的,还是紧紧抓在手里的兵权。

    当老朱占据河南,势力强到再也不受朝廷控制,果断挥师西进,霸占关中掌控长安,把刀架在昭宗皇帝的脖子上,一脚把老主子踹到洛阳去。

    老史你懂我,主掌彰义军权并非我最终目的,不过是以此为跳板,寻求进身之阶。我与魏虎,其实不存在内斗争权,只不过我自问能比他更好的治理彰义军。

    “是啊.”老史感触颇深,旋即觉察不对,没好气地喝道:“呸呸呸!老子就算见祖宗,那也是五十年以后,可不是现在!”

    几分告身文书,符印宝册,统统加盖了皇帝宝玺。

    有了这些,朱秀从此后就是开封朝廷认可的彰义军行军司马、兼任泾州长史。

    藏锋营设立以来,就把安定县当作根基来经营。

    老史只知道魏虎在陇山关搞小动作,可朱秀手上却有魏虎一年多前,暗中纵容牙军叛徒搞兵变的证据。

    随着安史之乱后,藩镇之祸愈演愈烈,武人集团做大做强,世家门阀也在一次次动乱中被彻底碾碎,最后成了大唐王朝的陪葬品。

    “要不是这次陇山关的事,我还真不知道,你小子有那么大野心

    可是你怎么就不明白,单靠武力支撑不了彰义军,你只能做个冲锋陷阵的猛将,做不了肩负几万军民身死的节帅!”

    遍观当今藩镇,还能传承三代以上的屈指可数。

    老史是念旧情的人,即便魏虎在陇山关拥兵自重,也不愿撕破脸,还想着保他一命。

    自此后,几乎再没有藩镇势大到能以一己之力灭亡中央朝廷。

    “后赞明日要召集属官,商讨权责划分之事,你怎么看?”

    内书房的光线偏移到西窗,史匡威坐的地方陷入一片阴影之中。

    “哈哈~”老史笑骂几声,随手把圣旨扔一旁,自嘲道:“以前挺稀罕,现在拿到手也没觉得有啥大不了的,拿去擦屁股老子还嫌硬!人啊,就是这么贱!”

    唐末藩镇兵祸,与五代王朝更迭,其实是差别极大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

    此后,泾州地区在历代纷争里,几乎都扮演小透明的角色。

    内书房里,老史捧着锦缎绣金线的圣旨,瞅了又瞅,咂嘴咋舌,似乎颇为感慨。

    老史许久没来内书房,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挂了这样一幅字,凑近仔细瞅瞅,发现左下角盖着一方小小印章:四有先生

    老史顿时大翻白眼。

    就算一年多前的老账本,也能彻彻底底地挖出来。

    “你说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轻飘飘的,写几个字,就能定人生死,予夺富贵?”

    “不过这样不好,人总得有敬畏之心,否则做事毫无底线,也太过可怕了些。”

    史匡威对于后赞拿皇帝威权压迫他的举动很气愤,回到节度府内书房,朱秀为了安抚他,再一次耐着性子为他阐述藩镇与中央的关系演变。

    朱秀安慰道:“你现在也当上了正二品,不算丢老史家的脸面,可以下去见先人们了。”

    诗中所言公卿,不过是门阀政治集团在唐末最后的挣扎。

    刘知远则是借契丹之乱趁势而起,兵主开封收拢人心,成为众望所归的中原新主。

    此举狠狠扇了唐朝廷一个耳光,大唐威严再度扫地。

    泾州地处偏远,身为关中西北门户,自从西面的吐蕃人陷入内战,无力东进侵犯疆土后,泾州的军事地位有所下降,关中屏障的头衔也不再有人提及。

    史匡威斜靠太师椅,翘着腿哼唧道。

    朱秀指指一面墙壁上悬挂的一副墨宝,上面端端正正的写了一个正楷大字:民

    “魏虎啊魏虎,你个狼崽子还真叫人不省心.”

    史家能三代承袭彰义军,很大程度来源于地理优势。

    即便按照历史轨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兵变,也都是在禁军主导下进行,藩镇势力在天下大势中,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朱秀嬉笑道:“再活五十年,你可真成王八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