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乾佑二年的中秋-《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1/3)页
第242章 乾佑二年的中秋
柴荣、赵匡胤和张永德住进节度府,朱秀居住的独院西面还有一处跨院,朱秀让人把隔墙掏空,改建成一道拱门,两处院子连通,形成一座环境清幽的大套院。
这也是近十年来,彰义节度府最热闹的一段时间,算上符金环随行带来的仆人马夫,和柴荣的几名亲卫,府里房间入住率超过七成。
朱秀大力气用闲置房间改建的浴房、厕所也派上大用场。
特别是厕所,朱秀精心设计,排污通水都有大讲究,化粪池里的肥料还能用在后园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多达十个坑位的厕所建成后才发现有些浪费,平时多数时候就朱秀一个人用,自然是固定在首席坑位,其他大多闲置。
尿槽里的尿还没流进化粪池就干了,一年下来,化粪池空荡得连苍蝇都懒得去。
倒是建在正厅与后宅连接处的一间公厕收获颇丰,府里的人经常光顾。
老史有时来了兴致,也会大清早地跑来朱秀院里,拉着他一块蹲坑,边蹲边聊。
不过这厮大多时候懒得跑,就在屋里用恭桶解决。
主要还是因为府里的美食种类繁多,难抵口腹之欲的诱惑。
柴荣回到敞院,打了一套拳法,活动筋骨,天色已经大亮,秋阳高悬,却不见赵匡胤和张永德的身影。
什么地方有利于经商,做什么生意能够赚钱,有头脑的商贩一眼就能瞧出来。
张永德平时行军要照料柴荣的生活起居,也没有贪睡的习惯。
譬如朱秀对于商人阶层的重视,就让他难以理解。
柴荣认为那就是一种新式的博戏而已,不足为奇。
盐厂和各县水利设施修建就占据用工大头,五千民夫已经是泾州能抽调出的极限,为此盐厂的产能还得缩减三成,几条引水主渠的工期也要往后延。
牙军出动之前,史匡威修书一封送往平高县,带去给南下的定难军,气急败坏地破口大骂一通,表现出愤怒又无奈的样子,还威胁说要出兵还讨公道。
经过一年多非常规移民发展,泾州的人口有了巨幅提升,平时粗略算下来人口不算少,但真正到了战时,还是有些捉襟见肘。
柴荣有此想法一点不奇怪。
不管睡得多晚,柴荣和赵匡胤几乎每日卯正之前都会起,大概凌晨六点左右,就能见到他们在敞院里活动。
张永德端着几份粥和小菜回来,在敞院石桌摆开,二人坐下吃早饭。
还有柴荣和赵匡胤、张永德做外援,就算李彝殷亲至,朱秀也敢伸长脖子面对面地臭骂几句。
这已经不是几句话能解释清楚的东西,这是体系认知上的差异。
用不了几个月,安定县城治安好营商环境优良的名声就能传开,往来商旅自然放心。
让他多跑两步,去朱秀院里上茅房,他却是不愿意。
明日便是中秋,过完节,彰义军便要启程赶赴原州。
好在此去原州平高县不算远,正常行军最多半月也就到了,沿途也有粮草补给,不用担心军粮短缺问题。
柴荣有些奇怪,去到赵匡胤居住的屋子一看,还是不见人影。
在泾州各县,特别在安定,平时街上基本看不到有兵士成群出动,维护治安有巡城差役和城管队。
有时起得早了,天边的鱼肚白还没翻起,心急火燎跑进茅厕一看,柴荣和赵匡胤早已久蹲多时。
进城那日,笔直宽阔,熙熙攘攘的官道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柴荣平时没有早饭的习惯,在府里住了几日,现在每日清早起来,不吃上一顿反倒有些不习惯。
如何管控商业活动,把商业发展放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层面,对于柴荣来说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