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君臣诀别-《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3/3)页

    “很好!既然群臣商议达成一致,朕现在就宣布,授郭威邺都留守之职,假节钺,总督河北诸州军事,处置河北一应钱粮、兵甲!

    郭枢密,朕将大汉的半壁江山,托付于你了!”

    刘承祐面挂微笑,眼底却有可怕的阴寒。

    群臣还要继续商议各府州协同支援河北的事务,郭威要赶去办理军务交接的紧要事,先行告退。

    刘承祐一面对郭威严防死守,一面又不得不倚重他,这种矛盾的心态,让他深感无力又惶惶不安。

    三年多前,耶律德光率十万契丹大军南下,席卷河北,威压中原时的情形历历在目,这是所有大汉臣民心中未愈的伤疤,至今想起来仍然后怕不止。

    刘承祐难得的对他表现出极大的信任,可这份信任又让他觉得非常不真实,有些虚无缥缈。

    郭枢密,当真是我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啊!

    今日这是怎么了?

    李业郑重其事地拱手道:“河北危局,唯有郭枢密才能应对!臣请官家即刻派郭枢密前往河北主持大局!”

    冯道说的不错,不论如何,防备契丹人南下才是第一要务,削弱郭威的权势不急于一时,不能因小失大。

    柴荣手持笏板,站在武将行列的前排,与几位相熟的老将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眼角余光不时瞟向郭威。

    殿内响起一片窃窃私语的声音。

    郭威心中苦笑,还涌出些许酸涩,他终究只是臣子,再有抱负再有能力,许多事情也由不得自己做主。

    “众卿不必争论,郭公也无需谦辞,河北防务乃重中之重,郭公就以枢密使之职挂帅出征,一切便宜行事!”

    冯道原本拄着拐杖,倚靠立柱打瞌睡,此时却像惊醒般,坐直身子,寿星公般的长白眉皱了皱。

    站在前排的高品级大臣们全都默契的保持沉默,后排的官员们踮起脚尖朝前望,他们大多没有资格主动开口,但可以依据大佬们的口风来判断当前的局势。

    山呼万岁之后,刘承祐扫视群臣,沉声道:“河北告急,想必诸卿都已知晓,今日急召你们前来,就是为商议如何应对。”

    郭威暗暗攥紧拳头,幽云十六州啊,河北和中原百姓刻骨铭心的伤痛!

    可惜如此宏大的计划,必须要得到朝廷的全力支持。

    冯道耷拉的眼皮耸动了下,白头颤巍巍地抬起,橘子皮似的苍老面庞笑了笑,说道:“官家无需担忧,依老臣的经验来看,此次契丹人重兵压境,只怕是坟头上耍大刀—吓唬鬼呢!”

    如今,这道伤疤有可能再度被撕破。

    从大殿正中走过时,刘承祐突然叫住他,淡淡地说道:“去年十月契丹便在定州作乱,郭公刚从关中回来,又赶赴河北巡边,如今又要再度启程前往邺都,再三劳累,朕于心不安。国家艰难,多亏有郭公四处奔走支撑,朕在此谢过了!”

    郭威忙拜倒:“身为臣子,为君分忧乃分内之事,官家言重了,臣惶恐!”

    史弘肇精神奕奕,正在压低声兴奋地同郭威讨论河北战局。

    老狐狸苏逢吉仰面望天,好像大殿藻井上的彩画和纹雕刻有多么好看一般。

    郭威说完,谦逊地拱拱手,退回到自己的位子站好,依然垂目肃立。

    作为朝廷压舱石、吉祥物,虽说老头已经是六十八的高龄,行将就木之躯,但每逢大事,还是不忘将他请来坐镇。

    刘承祐点点头,心中稍安。

    耶律阮陈兵幽蓟,或许是为调集大军防备耶律天德等人做借口,同时也为了转移契丹贵族之间的注意力,缓和内部皇权之争。

    冯道捋捋银白胡须,笑道:“契丹人的真实意图,尚且不好判断,毕竟深州史万山父子已经战死,漳水河畔还有契丹骑军作祟。

    刘承祐笑得不太自然,目光看向郭威,略带不情愿地道:“不知郭枢密如何看?”

    老头儿敏锐地从“帝党”派的态度里嗅到些什么。

    “也请官家郑重龙体!”郭威感激地叩首,抬起头朝御座看去。

    远远的,只见刘承祐狭长淡漠的目光凝视着他,目光里仿佛夹杂许多复杂意味。

    郭威躬身告退,大踏步走出殿门。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