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大朝会议-《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2/3)页

    柴荣满面笑意,带着鼓励的目光。

    朱秀正在为郭大爷一番缜密安排暗暗佩服,忽然听到有人呼喊他的名字,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朝前望,只见皇陛之下,站在最前方的郭威向他招手:“朱秀上前说话。”

    大殿内响起有气无力地山呼声。

    所有朝臣都打起精神来,机警地时刻准备聆听。

    “魏学士所言有理,臣附议!”

    朱秀急忙整理衣袍,略微弯腰从人堆里走出,低头快步走上前。

    坐在皇陛一侧立柱之下的冯道捋捋白须,老眼微眯笑而不语。

    朱秀摇摇头,心里对这可怜的年轻人生出几分同情。

    “臣建议取‘厉’谥!扶邪违正曰厉!”

    王峻一瘸一拐地走出两步,揖礼道:“启禀太后,臣提议,请先皇幼弟承勋殿下继承大统!”

    此言一出,得到不少朝臣赞同。

    “臣建议取‘德’谥!谏争不威曰德!”

    郭威侧目望去,含笑点头。

    他们为官多年,总不至于连真假都看不出来,当即就猜到了郭威的真正用意。

    苏禹圭、窦贞固相视一眼,赶紧各自在心里琢磨,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郭威想要的谥号。

    郭威笑道:“太后别看此子年轻,本事可不小!他就是在沧州观天象判耶律德光生死、造黑火雷吓退耶律阮的檀州隐士高徒朱秀!”

    朱秀跟随众臣行礼完毕,起身时朝魏仁浦看去。

    端坐御位之上的李太后死死攥紧拳头,指甲陷入肉里,浑身止不住地颤抖。

    郭威点点头,想到些什么,转身朝后望去,扫视一片黑压压的乌纱官帽:“朱秀何在?”

    苏禹圭和窦贞固相视一眼,恍然大悟。

    郭威道:“朱秀,你文才了得,就由你来写这道诰命,可能胜任?”

    刘承祐尸骨未寒,他的旧臣们已经在抓破头地讨好郭威了。

    他们眼看郭威对于美谥没有反应,就反过来给出些恶谥,揣度郭威心里想贬低刘承祐的意思。

    定下谥号,李太后又在郭威的建议下,任命宰相苏禹圭、太子太师窦贞固为先帝办理国丧事宜。

    绣榻上,躺着一个盖着锦衾,面容枯槁的年轻人。

    王峻眼珠滴溜溜转了转,站出来道:“官家年中早夭,依臣之见,不如取字‘悼’谥!年中早夭曰悼!”

    宰相苏禹圭一直没有说话,却不忘留意郭威的反应。

    魏仁浦走出两步,站在大殿正中,稽首道:“启禀太后,微臣建议取字‘隐’谥!陷拂不成曰隐、见美坚长曰隐、不尸其位曰隐、不明误国曰隐!”

    现在看到石灰吟的原作者竟然是如此年轻的一位少郎,一众朝官大为惊讶,纷纷交头接耳,打听着他的来历。

    要知道刘赟可不像刘承勋是个药罐子,刘赟二十多岁,孔武有力,身体强健,手握徐州兵权,麾下有两三万精锐,算是宗室里的实权派。

    李太后讶然道:“此诗予拜读过,风骨清正,正气凛然,原以为是一位历经世事的长者所作,没想到作者还这般年轻。”

    一众朝官仿佛得到暗示般,争相表态,很快,万岁殿里的众臣几乎都赞同为官家取谥号“隐”!

    郭威淡淡地道:“臣建议就按魏仁浦之言,为先帝取谥号‘隐帝’!”

    “下官朱秀拜见太后、拜见大帅!”

    他已经病入膏肓,却还要被抬出来当众展示,为的就是让心系刘汉的旧臣们死心。

    “臣附议!”

    郭威瞪了瞪眼睛,还以为朱秀是故意在太后面前卖弄文才。

    当即群情汹汹的议论声就息弱了不少,一众人心里打鼓,不知道郭威究竟中意怎样的谥号。

    此话一出,李太后目露震惊,难以置信地看着他。

    郭威沉声道:“徐州节度使刘赟,乃是河东节度使刘崇之子,被高祖皇帝收为养子,臣请立刘赟为帝!”

    且不说流传于河北之地的名篇《石灰吟》,早就被这满朝文武官员所熟知,单单就朱秀随口说出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句,就足以令人感到惊艳。

    也不知在为刘承祐取谥号这件事上,魏仁浦有没有跟郭威提前商量过。

    冯道笑眯眯地捋须盯紧朱秀,越看越欣赏,越看越喜爱。

    王峻轻咳一声,以一副质疑地口吻问道:“刘赟并非高祖血脉,况且刘赟之父刘崇尚且在河东担任节度使,如果迎立刘赟为帝,刘崇如何安置?于礼不合,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