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聪明不能过头-《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3/3)页

    冯道痛心疾首地道:“老夫与你素无怨仇,为何要陷老夫于死地?”

    郭威沉吟不语,读过朱秀抄的几篇诗文以后,他总觉得这世上最具才气之人非朱秀莫属。

    郭威没好气地瞪他一眼,站起身朝偏殿外走去。

    郭威笑道:“老太师切勿谦虚,国家危难之际,更需要老太师这样的忠直干臣站出来,扶危济困,确保江山社稷顺利过度。”

    朱秀讪笑道:“老太师言重了,晚辈岂敢如此!”

    几个侍郎面面相觑,不敢久留,拱拱手匆匆告辞。

    冯道含糊着道:“此事重大,老夫尚未想出人选,不妨听听郭公建议。”

    朱秀偷瞟一眼案上饭菜,还有一碗白饭,菜也剩着不少,连筷箸也有一双。

    “大帅运筹帷幄,刘崇之辈哪里配与大帅相提并论!”朱秀谄笑着恭维道。

    朱秀忙道:“大帅有何事召见?”

    两头不讨好,谁也不愿意干这件苦差事。

    传令之人正是史彦超。

    朱秀笑道:“大帅圣明,纵观满朝臣子,没有人比老太师更适合。”

    一上午时间转瞬即过,郭威入朝以后的几件大事,也已商讨完毕。

    郭威怔了怔,看了眼朱秀,恍然似的微微点头。

    郭威提议请刘赟继位,谁也猜不透究竟是真心还是假意。

    冯道怒瞪着他,摇摇头叹息一声,幽幽道:“老夫一辈子的名声,恐怕要毁在你小子手里了!那刘赟小时候还差点拜在老夫门下,私下里,他都敬称老夫为师,你却让老夫去亲手断送学生的性命,朱秀啊朱秀,你让老夫于心何忍?”

    李太后朝郭威望去,郭威拧紧眉头,默然不语。

    不管是谁,反正今后在开封当值,总免不了和各部衙门打交道,结下一份善缘,混个脸熟也不错。

    李太后在郭威的奏请下,答应群臣建议,在嗣君没有继位的这段时间里,临朝称制掌理国家大权,明面上所有朝廷决议都要以太后诰命为准。

    朱秀耸耸肩:“在下不敢!只是在跟老太师阐述一个事实而已。

    郭威放下筷箸,拿起毛巾擦拭嘴角,淡淡道:“蒲州李筠密报,刘崇在太原整备兵马,似乎要南下潞州,打着汉室旗号与本帅争雄。如果他知道朝廷要立他的儿子为帝,欣喜之下一定会放松警惕,只消稳住他两三个月,到了明年开春,本帅收拢禁军兵权,号令诸州兵马,就不怕与他一争高低!”

    “下官惶恐!”朱秀低头拱手。

    李太后迟疑道:“老太师之意,应该派何人去徐州宣布朝廷决议?”

    冯道还要继续抱怨,朱秀摆摆手打断,正色道:“老太师想过没有,将来新朝鼎立,老太师寸功未立,拿什么在新朝立足?”

    很快,大殿里的朝官们都表态赞同此提议。

    “哼~你小子太过聪明,聪明得让人放心不下,不警告你一番,怕你嘴碎四处吹嘘,搅乱了本帅的布置。”

    朱秀拱拱手,不顾冯道阻拦,掀开车帘跳下马车,挥挥手头也不回地走了。

    真把刘赟接来,弄不好要得罪郭威。

    朱秀赶紧起身跟随。

    郭威和柴荣、魏仁浦、王峻等人,又一同前去后宫拜见太后,就迎立刘赟之事商讨细节。

    王峻急吼吼地道:“臣也觉得由老太师出使徐州,最合适不过!”

    如果朱秀不说,他也会出声提议冯道去接刘赟。

    郭威拿筷箸的手指了指对面蒲团,示意他坐下。

    冯道脸色一垮,带着几分悲戚道:“启禀太后,老臣风烛残年之躯,垂垂老矣,徐州路远,一路颠簸,老臣恐怕难以胜任.”

    只等嗣君刘赟入继大统,刘汉王朝似乎就可以顺利延续下去。

    “用不着跟着,案上的饭菜是留给你的,不吃完不许走!”

    郭威背着手慢悠悠走远。

    朱秀回头看了眼满桌饭菜,哭丧着脸揖礼:“多谢大帅关照!”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