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冯老头指点迷津-《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1/3)页
第344章 冯老头指点迷津
朱秀出了暖阁,走下紫宸殿外长长的石阶,心里想着去宿州上任的事。
台阶之下,一个紫袍身影拄着拐杖,慢吞吞地迈上石阶,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来,显得颇为吃力。
来人一颗白头,身影瞧着有些眼熟,朱秀瞅了瞅,叫喊道:“可是老太师回来了?”
冯道抬起头,见到朱秀愣了愣,旋即翻了个白眼,继续低头拄着拐杖吭哧吭哧爬上石阶。
朱秀见果然是冯道,欣喜不已,急忙提着袍服下摆蹭蹭跑下石阶,伸手要去搀扶:“老太师何时回来的?”
冯道胳膊一挡挣脱开,斜瞅朱秀一眼,冷笑道:“老夫岂敢让定远县侯搀扶?还请侯爷让开,老夫赶着去拜见官家。”
冯道拄着拐杖要走,朱秀一把拽住他的藤木杖,嬉笑道:“老太师从宋州回来,功德圆满,如今被封为杞国公、太师、中书令,乃是我朝最显赫的人物,不谢谢下官当初举荐也就罢了,怎么还生我的气?”
冯道抓住藤木杖用力拽了拽,没抢到手,气急败坏地喝道:“老夫此去徐州,名声全毁,都是拜你小子所赐!老夫不抡起拐杖暴打你一顿就罢了,还妄想会感激你?呸!做梦!~”
朱秀笑道:“老太师可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若是伱不去徐州,不把刘赟接到宋州,怎会有今日杞国公的爵位,还获封为中书令?”
冯道转头看看四周无人,枯瘦双手揪住朱秀衣袍,愤怒低喝:“刘赟刚刚被贬为湘阴公,把他软禁在宋州也就罢了,为何还要毒死他?毒死他也就罢了,为何不能等到老夫离开,回到开封再动手?是老夫把他带到宋州的,他一死,世人都会认为是老夫亲手毒死他!刘赟尊老夫为师,而老夫却成了毒死他的凶手,这叫世人如何看我?”
“你这一去也不知何时才见,明日正午我在家中摆宴,请你跟河内郡公过来吃杯薄酒,也算是为你们践行。”
朱秀拱拱手道:“老太师刚刚回朝,就对朝中事务了如指掌,在下佩服!”
朱秀清楚地记得,郭威当日说起玄武门之变时,对受难的李建成极度蔑视,而对囚父杀兄弑弟的太宗世民极度推崇。
“老夫问你,官家即位,膝下却无亲子,这往后该由谁来继位?”冯道语气严肃。
作为武人,他的心肠更狠更硬,也更加信奉强权既是真理。
“不敢不敢!在下绝无笑话老太师的意思!老太师这份自保的本事,在下深为敬佩,还请老太师教教我,如何才能像您一样,在这乱世之中保全自身?”
李重进是官家外甥,有血缘之故,贝州永清军一事,令李重进威名大涨,备受邺军追捧,眼下看,官家也有重用栽培之意。
赵匡胤笑道:“不错,还有两个时辰便换防了。”
朱秀掰着手指头笑道:“这已经是老太师侍奉的第四代王朝,第九位皇帝了,不知有何感想?”
“老夫的这份本事,你学不来的,学了也无用,因为你耐不住寂寞,不甘居于人下,更不会轻易服软认输!”
朱秀脸色有些发白,第一次觉得历史走向出现无法掌控的感觉,前路一下子变得迷茫起来。
总之,这大周朝刚刚建立,表面看君明臣贤,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但暗中的矛盾和较量已经埋下,一刻也不得消停。”
若是三五年之内,官家没有亲生皇子诞下,不出意外的话,后继之君将会从这二人里出。”
冯道捋捋须,眯着眼淡淡道:“若是让你在柴荣和李重进之间挑选,你觉得谁最合适成为大周的后继之君?”
朱秀眨眨眼:“老太师此话何意?”
冯道捋捋须,微微一笑:“你能想到便好。柴荣已经成年,又是名义上的皇子身份,在邺军里颇有名望,他来开封,只会徒增尴尬,让百官不知道如何相待,索性不要来。
郭大爷的心思,目前来说还是一个谜,谁也猜不透。
朱秀讪讪道:“是是!老太师的确事前不知情,我也不知情,都是王峻那心黑手辣的家伙干的好事!刘赟的鬼魂如果要找人算账,只会去找王峻,与咱俩无关。”
冯道松开揪住朱秀领口的手,唉声叹气地拄着拐杖慢慢坐下,坐在冰冷的石阶上,望着不远处静谧的宫殿楼阁怔怔出神。
冯道捻须幽幽道:“即便官家广纳后宫诞下皇子,皇子年幼,为保社稷传承平稳,以官家的胸襟和雄才伟略,也不可能废长立幼,平白酿出祸乱。所以说,柴荣和李重进,将会是大周第二代皇帝最强有力的争夺者。”
冯道没好气道:“老夫说话岂会有假?何况老夫跟你透露这些,对我有何好处?老夫是看在与你小子还算投缘,不忍心看你跳进火坑还不自知!哼~好心没好报,竟然还怀疑老夫对你有所企图!”
冯道摇摇头自嘲一笑,继续拄着拐杖登上石阶,前往暖阁拜见郭威。
这里面牵扯太多人心鬼蜮,太过复杂,还是不要凭空猜测为好。
朱秀深躬揖礼:“老太师教诲,朱秀铭记在心!”
朱秀满脸震惊,心里对冯道大呼佩服。
作别过后,朱秀骑马而去,跑过金水桥往城中赶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