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眼见皇帝气得要死,赵崧上前一步道,“皇上,还请息怒,虽说将在外,但若事涉平叛之事,臣等也不会讳言至此,盖因宁国侯此举实在太过肆意妄为,今日他能领兵突袭蒙族,明日是否会泛舟东下,而攻伐倭国?眼下辽东战事胶着,所费糜多,国库不支,臣等已经勉力支撑,实在不宜节外生枝。” 但据泰启帝所知,贾琮之所以牧马大漠,除了领兵去抢劫之外,主要是为抢战马,三千营和飞熊卫之事,他已尽知,很难接受三千营竟是连一匹好马都没了。 “宁国侯年少睿智,战功卓著,且其手中有朕赐予之金牌,奉皇命行事,本就可权宜机变,兵出关外之事,不得再提。李植虽一片忠心,然,事不经核查,便随意诋毁国家机枢重臣,着免官,以后不得叙用!” 可见,泰启帝实在是恶心了,这是要杀鸡给猴看了,李植适才虽慷慨激昂,但二十多年寒窗苦读,功名利禄一朝作废,也实在是打击沉重,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一张脸煞白,竟然不知道要谢恩。 赵崧见此,忙轻轻地推了他一把,却也不敢为他求情。 李植被拉了下去,文武诸臣均是心情沉重,没想到,贾琮的圣宠已经到了这一步,连言官都不得弹劾的地步了。 话说,能够站在大殿之上辈者,谁哪一日不被弹劾个三两次?连皇上都有挨骂的时候,他贾琮凭什么就不能被骂? 章启林倒是很淡定,他上前来道,“皇上,宁国侯奏报送至,提议由御史杨涟巡抚宁夏,由平虏堡参将萧如薰任宁夏总兵!” 赵崧的脑海里顿时就出现了四个大字:任人唯亲! 但此时,皇帝的声音已是如惊雷般响起,“准奏!” 贾琮因麾下无人有意宁夏卫这边的位置,并没有建言用人之事,倒也不是避嫌的意思,但杨涟的话提醒了他,宁夏卫这一次叛乱,边民受了很大的损失,为百姓着想,需有一文一武两位能够一心为民者前来驻守抚民,泰启帝的密旨到了之后,他这才大大方方地上了一奏,谁知,内阁诸臣只听了听,不经讨论,皇帝便乾纲独断了。 此时,别说内阁了,连南安郡王等人都不服,但才出了李植这么一桩事,没人敢捋虎须。 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宁夏镇的街上已经恢复了热闹,手上拿到了军饷的士卒们纷纷上街消费,边民拿出了自家的产出沿街叫卖,贾琮走在街上,身边跟着杨涟等人,待到了镇上唯一开的一家酒楼,他信步上去,“今日,本侯做东,请诸位吃喝一顿!” 如今宁夏镇谁不认识宁国侯,掌柜的见了宁国侯前来,真正感觉到了蓬荜生辉,正想殷勤巴结一番,孔安已经将一锭银子扔到了他手里,“好吃的好喝的,送上来,份量足些!” “军爷,这如何是好?前日,军中还给我们分了几头羊,小的们还没有巴结侯爷呢!” “一码归一码,少说这些有的没的,别坏了侯爷的名头。”孔安狠狠地威胁一番。 楼上的雅间,王朗已经化身为仆从,亲自给贾琮倒了水,要给杨涟和萧如薰倒水,二人哪敢,打趣一番,贾琮道,“原说让杨大人槛送叛军回京,谁知,朝中又有了旨意,不过,也好,宁夏镇有杨大人在,本侯也能放一百二十个心了!” 杨涟早已经从京中好友处得知,他能巡抚宁夏,乃是贾琮出力,只是一直到现在,宁国侯都不曾在他面前透露分毫,这在杨涟看来,乃是君子之为坦荡荡。 杨涟随军御史时,只是寻常的七品御史,但眼下要巡抚宁夏,升迁至四品佥都御史,可以说,一日升了六级,全赖贾琮这个超品侯爷提拔。 文官多有些矫情,若杨涟不是敬佩贾琮人品,便是贾琮暗地里这般赏识提拔,他会当做不知道,但杨涟不仅佩服贾琮用兵如神,更是感念其对军民之大爱,又有其秀才功名以共鸣,对贾琮已是推崇备至。 “侯爷,您既不说,下官也知道,下官这次能够有机会巡抚宁夏,全仰仗侯爷……” 贾琮摆摆手,“你我同朝为官,均是一心为民,若当日你不提醒我,我未必想得到要为宁夏谋一个好官。伱说得对,宁夏百姓经此兵祸已经够苦了,朝中,我不认识任何人,只见君之爱民之心,顺手而为,想来将你留在这里,你应会不觉得苦,反而能够建功立业一番!” “下官确实想一心为民,眼下首要是休养生息,助百姓重建家园,至于建功立业,下官不敢想,但求能够些微为民,已足矣。” “这样,有句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这宁夏,除了牛就是羊,牛肉羊肉你也卖不出去,我倒是可以教你一个好办法,尽量让这里的百姓能够脱贫致富。” 听得此话,杨涟忙起身,向贾琮一揖到底,“求宁国侯赐教!” “羊毛可以纺成线,牛肉和羊肉,本侯倒是有个法子,可以让你们做成罐头,往外卖。这里的人天天只能吃牛肉羊肉,外面的人,比如江南中原等地,可是想吃都吃不上啊!不过,成与不成,就看你这个巡抚的了。” 杨涟有些不解,“据下官所知,羊毛上油脂颇多,若纺线不知是否可行?” 杨涟难以想象,至于做成罐头,不知罐头是何物? “这个,本侯有些想法,来,先吃饭,喝酒,待会儿,我们具体尝试一下这件事。”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