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正欲再说几句道谢的话,忠顺王摆摆手,“此举一来为国事,二也是因了你是本王女婿,多的话便不必再说了。本王还要进宫缴旨,先行一步!” 贾琮骑着马缓步在神京街头上,炙热的太阳如火一般烤着脚下的土地,街上行人稀少,处处可见蜷缩在墙角边廊檐下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两眼无神的乞丐,三五成群,或是拖家带口,如行尸走肉一般茫然地望着前方。 贾琮有些嫌热,不由得快马加鞭朝前跑去,不多时便从延平门出去,西望看到一座不高的山,绵延起伏至远处,正是京城人俗称的西山。 说是一座山,实在是不高,若不称之为山,唯往西去山势渐高,乃为崇山一脉。 贾琮前来,为的还是族学之事,前些日子,他已是往老师熊弼臣处去了信,求其帮忙,为贾家族学寻一名山长,和几位老师。 虽说是贾家族学,但贾琮其实想办成的还是一座书院,面积尽可能大,分文院和武院两部分,文院于东,武院于西,分别列西山两侧,中间田舍,虽不多,但足以点缀颜色,一条河如玉带一般,绕校舍而去。 贾琮立于马上,从远处看书院,已经初成规模,高高的院墙已经将地圈了起来,西山最尾的山丘已经被围在其中,请了山子野先生筹画起造,其因地制宜,院舍楼台错落有致,甚是美观。 令贾琮想起了后世那些出名的大学,无一不是有几处值得称道的景致,如某大学的樱,某未名湖。 看到这里,贾琮心里头也油然而生一种情绪,似乎从前的抗倭,后来的平叛,都算不得是一件大事,唯有眼前办学,才是他足以引傲的事业功绩。 贾平得知贾琮前来,匆忙迎了出来,一个劲儿地赔罪。 “不妨事,你在忙,我来又未提前招呼。” 贾平帮贾琮牵了马缰往前走,到了跟前,贾琮翻身下马,看着低调而又不失气派的院门,贾平在一旁道,“山子野先生说侯爷的构思极为巧妙,这里筑了门房,与后面浑然一体,大门平日里不开,只开小门供少数人来往,极为便利。” 贾琮背着手跟在贾平的身后往里走,听贾平道,“那边也是一道这样的门,学院外头会修一条宽道,供武院那边学子来往,来院回家都很便利,文院与武院中间还有一道门,可供来往。“ 贾琮见建筑随山势起伏,上坡下坡都筑有石基,学院分三舍,上舍﹑内舍﹑外舍,既彼此独立又连贯,先生所居的院落靠近东边,各院落均以游廊连接,便是下雨天,学员们走遍书院也不至于打湿衣衫和鞋袜。 而最为壮观的藏书楼,正好矗立在山巅之上,高高的三层楼还在搭建之中,将来会成为这座书院的地标建筑。 贾琮深为满意。 如贾琮所要求,在靠东边挨大门的地方筑了一排工房,眼下还闲置着,而通过靠西的一道女墙过去,便是武院,与文院不同,武院虽也分上、内、外舍,但功能区并没有文院那么多,无非是吃、住和演武场,其中演武场占据的面积极大,此时正在平整地面。 贾琮巡视一番后,甚为满意,道,“可以适当多招工一些人,将进度加快一些。明日在城里贴一张告示,书院一旦建起来,将来必要用人,早早准备好,省得将来无人可用。” 贾平应下,问道,“既是招人,不知侯爷对招人有何要求?” 贾琮道,“书院将来会有山长和先生,这些人身边可备几个年幼但精明的书童供差遣,备后勤的膳房伙夫之类,就由平叔把控,其余为书院跑腿打杂的,须读过两三年书的。” 如此一来,条件就高了。 贾平却并没有提出异议,他打算先照着做试试看,若有了难处,再与侯爷分说,又问道,“武院那边呢?” 贾琮沉吟片刻,“武院的山长暂时我还没有定下,那边先招几个打杂的再说,不过须备用根基好的,此等人,平叔不妨问一下焦大爷。” 贾平称是。 从书院出来,贾琮见往南的路边新搭了个草棚子,一对老夫妻在卖茶,几副桌椅板凳被人占据了一半,一个半大不小的少年正穿梭其中,招呼客人。 贾琮便信步朝那边走去,到了近前,一抬眼竟然遇到了一个熟人,薛蟠正与一个不怎么搭理他的青年说话,其人貌美,外罩着豆青色的披风,头戴同色抹额,身穿白色交领长袍,正百无聊赖地坐着饮酒,眼眸低垂,不看薛蟠,倒是两道剑眉英气逼人,透出几分豪爽来。 “琮兄弟,你怎么来这里了?” 薛蟠的话勾起了此人的好奇,抬起头来,正好与贾琮一双星眸对上,对方凤眼之中也闪过一道惊奇,因彼此不相识,他只起身,并不好上前搭话。 贾琮朝薛蟠点点头,称呼一声,也将好奇的目光投到了此人的身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