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太医的求学之行-《寒门国师,开局被小媳妇捡回家》


    第(2/3)页

    在这哥俩几十年的学医生涯之中,一直在追求“医学大道”的源头。

    只有搞懂了源头,才会理解由源头衍生出来的种种。

    若是不懂源头,只知道死记硬背,学一百年也还是个学生,成不了老师。

    只有掌握了“本源”的演化道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医典中的种种手段,许多“知其然”才能变成“知其所以然”。

    也才能把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医术与病症连接起来,举一反三。

    这些天以来,仅仅是笔记,这两个人就已经记了一大本,上面是赵承的一句话,接下来密密麻麻的全是两位太医根据自己学识的理解和注释,等到赵承醒了的时候,这两人就会按照自己理解的去请教。

    越是请教赵承,两位太医就越是心惊。

    最开始以为赵承只是祖传治箭疮的办法,两位太医心存“借鉴”之意。

    要知道箭疮可是要了许多大人物的命,在这乱世之中,箭伤又太过寻常,而一旦这个祖传治箭疮的办法被“借鉴”过来,今后不说大显身手,赚个盆满钵满是没什么问题的。

    所以这个阶段,每当赵承醒过来,两位太医还会像模像样的去号一下脉,辨一下阴阳虚实,再对应的调整一下自己的药方。

    可是随着六字处理法出来之后,每一次赵承醒来,这二位会拿一些有关无关的问题去问。

    赵承几乎是有问必答,而答则必中。

    完全是因为这二位问的问题,都已经是被科学验证过了的,赵承随口就能给出答案。

    二位太医也不是盲听盲信,赵承的答案说出来,这两位还会去讨论和验证一番。

    但是每一次的讨论和验证,最终无不以赵承的答案为准,这个结果,让两人惊呆了。

    于是等到赵承再次醒来的时候,问的问题就更加深刻了。

    越是发问,两人就越是疑惑,但是当答案解开之后,便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而且隐隐约约,从这些答案之中嗅到了一丝“医道本源”的味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