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几个汉子找到块平坦的石头,大家便一起走过去,以石为桌,将纸铺在石头上,准备立约。 赵承说道:“我来口述,老先生执笔,这样大家都听得明白,看得清楚。” 众农夫都同意,于是老先生便铺好纸,提笔蘸了墨,按赵承的口述写下去。 “太和十五年八月十二日,原石县百姓赵承……”写到赵承这两个字的时候,老先生执笔的手顿了顿,抬起头看了一眼赵承,又继续写下去。 “愿以每月工银三钱,今于原石县,雇得长工如下:胡三、曾阿根、蒙石、周阿四……” 这边老先生执笔手写,那边农夫们依次报名。 “以上人等,或种田、或采石、建屋,不拘工务,甘受差遣。” “又因荣州大灾,赵承愿以粮折银,月尾交付,三钱银折粮三石……” 写到这里,老先生惊讶的抬起头:“这位公子,你可知荣州现在粮价几何?” 他纯粹是出于好意,生怕这个年轻人被哄骗了立下契约,此时的荣州上哪里买粮去。 赵承笑道:“当然知道,如今荣州米价一石一千三百钱,有价无市。” “老先生放心,在下既然敢如此保证,就一定能做到。” 老先生沉吟了一下,继续写下去:“……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和立契,画指为信,各不得返悔,悔者一罚二入不悔人。” “请郑吉书。” “时见郑吉。” 大陈朝立契,是常见的事情,不过立契一般要有第三方,也叫做“时见人”或者“见人”。 时见并不作保,契约双方有什么纠纷,与时见人也没什么关系。 时见人只是保证了这份契书在订立时的真实情况如此。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