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 鬼的精神世界-《妖下之恋》
第(1/3)页
换亲,双方家庭都可以省一笔财礼钱,但也要媒人的,也会有一个婚礼,但须同日举行,娶与嫁同时进行,以防止一方逃婚、悔婚。
换亲,双方家庭都可以省一笔财礼钱,但也要媒人的,也会有一个婚礼,但须同日举行,娶与嫁同时进行,以防止一方逃婚、悔婚。我在30年前,常可以见到这种换亲婚姻。
换亲大都可以成功,但也会有女孩子耍心眼,见兄或弟“换”回了老婆,生米已成熟饭,自己却不想去对方家当媳妇,而出现逃婚现象,最后导致换亲失败,这在婚礼不是同时进行的换亲中,最容易发生。
换新虽然成功率很高,但婚后生活都一般,甚至很糟糕。因为双方婚前并无感情基础,而且男方找不到老婆,除了家庭经济原因,较穷外,也可能因为身有残疾,女方心里常生不平衡感,导致日后家族破裂。因为换亲引发的家庭不幸很多,所以只要有一点可能,一般家庭都不会给儿女“换亲”。
所谓私奔就是为情所困,又因种种原因无法通过正常婚姻形式结合成家的男女,通过离家出走,私自成家。
私奔在先秦时已存在,官府还曾鼓励没有嫁娶能力、出不起财礼的男女,通过“奔”这种形式结合。后来私奔的原因就多了,如因家庭逼婚私奔,因两情相悦私奔,等等。私奔背离传统婚姻伦理,很不正常,所以过去有的地方称女子与男人私奔为“作怪”行为。而出于维护脸面的需要,女家都会放风说女儿被骗,让人“拐跑了”。
私奔婚姻最后大都能得到父母的原谅和承认,三五年后带着孩子回来见父母,看在孩子的份上,当初发誓不认这桩婚事的父母,看小孩的面子,也会默认的。
买卖婚、换亲都被禁止了,但私奔到现在都没有消失,不只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多。因为不违反婚姻法,现代敢于私奔的男女还可能得到称赞,被视为捍卫爱情,保卫婚姻的行为,是婚姻自由与文明的表现。
最后才是做阴亲,婚姻本是适婚男女的选择,而“做阴亲”则是人死后发生的婚姻行为。过去迷信认为,孤男寡女在阴间会作怪,使家宅不宁,结了阴亲后就“不闹”了。
阴亲又叫冥婚,做阴亲早先应是为已订婚意外身亡男女而办的,后来就不一定了。一般未婚男女身亡后,甚至未成年的孩子都会做阴亲。家长会托人说合,或直接向对方提出,将男女遗体以夫妻关系同穴合葬,并陪葬些胭脂花粉,拟如办喜事。此后两家结亲,逢年过节都会互相走动。
“此外鬼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没事儿出来蹦个迪什么的都是很常见的事儿,有时候还时不时地出来听个戏曲也有,”有苏灵摇头说道。
“鬼听戏?他们居然会听戏,”蒲兴闻表示怀疑。
不过这还真有鬼听戏一说法,据了解,戏班子喜欢闹鬼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鬼喜欢听戏,许多戏曲都很清幽,能给人带来许多通幽的意境和感觉,对鬼而言也是同样如此。
另一个原因就是在以前的时候戏子的身份和很低微,而且相传以前在民间的时候许多戏子都会因为一些原因非自然死亡,这导致了许多死去的戏子怨气很大,在死后魂魄不散,徘徊在人间,在听见戏曲的时候便会本能的靠近。
为此一般就像许多堂口会供关二爷一样,许多戏班子就会供华光祖师为祖师爷,以求保戏班子平安。
并且有些地方的当地人家,都会在夜里戏班子给唱戏的时候把自己祖上的灵位给带上,让祖上的这些长辈们听听戏听听曲,通常都是给戏班子钱多的,灵位就摆在靠近舞台前和中央的位置一些。
以前京剧行里把演员在某一个地方习惯性出错叫做“闹鬼”,不管是多大的角儿,都有可能闹鬼。就说谭大王谭鑫培先生吧,他老人家喜欢在《武家坡》中闹鬼。《武家坡》中有这么几句盖口(“盖口”,实际上就是“介口”,湖北人“介”字念gài音,到了北京被艺人们照直了念成了盖口):
薛平贵(白):我来问你,这父债?
王宝钏(白):子还。
薛平贵(白):夫债呢?
王宝钏(白):妻,妻不管!
谭老先生念到“夫债呢”这句,总会念成“妻债呢?”,叫青衣没法儿接下句。谭鑫培老先生对艺术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别人台上把“知道”念成“知大”,他还拿住不放,非要自己嘴里将错儿放大了再重复一次,轮到他自己出错,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处理的。
谭鑫培在《连营寨》里有一句念“孙权拜陆逊为帅”,他常常念反,成了“陆逊拜孙权为帅”。好在谭老板人缘不错,出个小错儿,观众也不当回事。
梅兰芳先生也出过错,有一次他演《桑园会》,罗敷女的扮相和《三娘教子》中青衣的扮相相同,出场也相仿,都是在小锣里上来打引子。他上了台以为是演《三娘教子》,出口就念守冰,刚念了一个字,突然意识到今天演的是《桑园会》,他马上在守后改口念成了锁双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