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杜正伦在一旁坐下,与太子保持了一些距离,卷起袖子伸出手臂,道:“最高的竹子是什么样的?” 他用手臂左右晃,道:“风就是朝堂上的官吏与地方士族的喉舌,风往哪边吹竹子就往哪边倒,哪一边的风更大,竹子就偏向哪一边。” 这张纸上简短的一句话,道尽了那些门阀世家对皇帝的认知。 这些陈旧腐朽的世家,一直在用同样的思维方式来判断一个皇帝。 所以呀,孙猴子能大闹天宫一定是有原因的。 李承乾将纸张交给他,问道:“你帮着父皇查他们?” “有一个知交好友在渤海士族中,相比于朝中得到的消息,下官知道得更多一些。” 杜正伦是给父皇办事的,一个殿中侍御史已算个不小的官吏。 东宫门下的官吏在朝中已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团体力量,却少了像杜正伦这种人物。 人才呀,在每个时代都稀缺的。 李承乾站起身也不想和这个油盐不进的人继续说下去了。 杜正伦上前一步道:“太子殿下,今日不理政事吗?” 李承乾低声道:“无妨,孤一个人加班。” 杜正伦追上两步,道:“太子殿下,卢元很有可能是被人害死的。” 任由杜正伦说着,李承乾依旧走着,离开中书省,先去少府监看了看,见太子殿下来了,徐孝德亲自迎接。 这里的工匠已熟悉了游标卡尺的用法,这倒是个大进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后的工部可以继续往更精细的物件上发展制造工艺。 之后又让徐孝德与一群工部的官吏,去朱雀大街看看沟渠的修缮事宜。 在阎立本的亲自监工下,沟渠的建设已到了收尾的阶段。 长安城的几处坊市还在修建,看来可以赶在今年雨季之前完工,这些沟渠就能够发挥用处了。 午后,李承乾便在东宫看着关中各县的呈报,以及今年的粮草运输。 现在的松州驻防的兵马有五万,粮草还有二十万石。 张士贵前往西域建设安西都护府又拿走了十万石粮草。 李承乾看着地图,低声道:“总算是有点压力了。” 李丽质走到皇兄身侧道:“清河与汝南喜书法,就是高阳昨天说要学画画,今天又要学数术。” “她们正是学习知识最好的年纪,最擅长的事需要慢慢尝试,多试几次也无碍。” 注意到皇兄正在看着松州地界的地图,李丽质道:“妹妹听说松赞干布让使者来向父皇求娶公主?” 宁儿端来了饭食,李承乾将地图放在一旁,接过碗筷。 其实宁儿是个很厉害的女子,她的知识水平与见地不比丽质差,只是她不说国事相关。 宁儿又是一个将她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明白的东宫掌事女官。 李承乾吃着梅干菜炖的五花肉,杜荷的养猪场还是不够大,东宫现在也鲜有能够吃上一顿猪肉的时候。 大唐的养殖业发展远没有想象的这么顺利,如今的关中依旧是以羊群鸡鸭为主的散养模式。 猪肉顶多只能说是用来换胃口的一种吃食,况且吃猪肉的人还是少数,生活习惯决定了生产规律。 李承乾也不想打破这种现状,现在的大唐依旧是孱弱的小农经济,或者是正在往作坊为主的小作坊模式转变。 李治与李慎慌张而来,他们道:“皇兄,姐!出事了。” 李丽质正坐在边上用着饭菜,道:“出什么事了?” “父皇命牛进达任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的刘兰将军任职洮河道行军总管,领三万兵马征讨吐蕃。” 贞观十二年,五月,皇帝的两道旨意算是接受了松赞干布的挑战。 正在上升期的吐蕃遇到了正在蓬勃发展的大唐帝国。 双方势必要掰手腕,看看是现在的吐蕃人更强悍,还是唐人更骁勇。 李丽质听到弟弟的话语,放下手中的碗筷,道:“那妹妹们大概是不用出嫁了。” 李承乾笑着道:“不用担心,有皇兄在。” 宁儿笑道:“现在天下人心已归附,陛下正是最鼎盛之时,兵马骁勇,去年就攻下了高昌,兵锋正盛。” 知道这话语有安慰的意思,要是弟弟妹妹被安慰好了也就算了,李丽质作为嫡长姐,要认清现实,在父皇还没有下旨意之前,是否和亲一切都还不好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