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节 两难选择-《重生之美国大编剧》


    第(2/3)页

    赵家东勉强挤出一丝微笑: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会慎重的考虑。”

    和爷爷的中国同事见面的过程那个充满了笑料,和老人说的一样,这些人对于一个能够说这样流利中文的老外真的是充满了好奇,一个劲的追问他是在哪里学的中文,口音为什么能够这么纯正,是不是对中国很有感情等等问题。赵晟耐心的做了解答,并且旁敲侧击的问起了他们的行程。

    那个姓田的副社长倒是蛮健谈的,通过他的解释,赵晟大约知道了他们的行程:今天他们会先休息一天,明天正式开始在《洛杉矶时报》的参观交流活动,就正如赵晟所说的那样,这一次负责接待他们的是《洛杉矶时报》亚洲中文版的编辑部的先生们。

    关于这份新出现的报纸,也有一个来由:因为好莱坞7大电影公司都已经就电影分账事宜和中方达成了一致意见,洛杉矶也就成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谈论最多的美国城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过了纽约。而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中国人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渠道了解,认识美国。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美国人也开始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个遥远的东方,那个神秘的国家,他们的人民每天是怎么生活的?在他们那里,每天都会生什么样的故事?他们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困惑和问题吗?他们的孩子也和美国的孩子一样吗?他们的工作也和我们的一样吗?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喜欢旅游,喜欢和别人一起谈论生在国家中的一些新闻和突事件吗?

    有了这样地原动力,《洛杉矶时报》开始谋划出版中文版报纸,不单纯是为了让美国人增加对中国地了解。更主要的是。《洛杉矶时报》地董事局主席是卡洛斯•黑根,一个彻底的共和党人。作为共和党的一员,同时也是亿万富豪的他,一直以来对遥远地中国都没有什么很大的好感,但是。作为加州州长斯坦福•地奈尔的朋友兼政治捐助人,他却不得不为自己的政治投资考虑。

    随着华人在美国地各个阶层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华人地选票也成为斯坦福争取的目标。但是遗憾的是,因为共和党的一贯方针的影响。很久以来,华人的选票一直是被民主党把持。共和党人很难得到华人选民的支持。所以。当《洛杉矶时报》的市场行部的主管向卡洛斯提出出版一份中文报纸地时候,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可以争取华人支持地好机会!

    在和斯坦福经过研究之后,后者也同意了他的这个观点。于是,才有中文版地报纸的出炉!要不然,无利不起早的美国人才不会脑筋一热,只为中国人就花费大笔的财力,物力,去经营开一份新的海外市场呢!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的问题。例如。出版的报纸在中国地区行的时候,要注意很多的政治敏感题材。这一直是中国政府的最大的雷区!记得当年有一次,刚刚上高中的赵晟和爷爷聊天,问起在中国办私人报纸的可能性时,爷爷的回答令他终生铭记:“什么时候五六个人坐在一起,可以组成,并且宣布成立一个党派了!什么时候私人报纸才有可能在中国出现!”

    中国的新闻总署,出版总局对于来自国外的这样一份《中文版》也不是很感兴趣:我们中国有的是报纸,而且主题是宣扬高格调,内容也是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要你们美国人的报纸做什么?这件事一时被叫停了。后来还是在中央某位领导人访美的时候,由斯坦福向中方提出了这个要求,理由是可以进一步增加中美两国民间的文化交流,并且表示,这一次行的中文版报纸的内容绝对不会有任何攻击中国的立场文字出现,才得到了中国方面的同意。

    前文表过,再说赵家东一行人,自从赵晟和他谈过关于到这边任职的建议,老人就一直有点恍惚,不是别的,这一次的建议对他来说,冲击真的太大了!同行的同事也很快现了他的不正常,拿东忘西,丢三落四,说话也有点语无伦次,经常是问三句才答一句,全然不复在中国的精力逼人,热情洋溢。

    一开始众人以为他是因为初到美国,水土不服造成的身体不适,但是仔细一看,情况似乎不是这样,虽然吃饭的时候他只是草草的吃几口就放下筷子,但是也没有看见他有什么不舒服的表现啊?这是怎么回事?

    而赵家东对于同事的关切也只是无奈的苦笑,任何人问他问题他也选择不回答,最多就是勉强微笑几声,就选择离开。这样的情况一直到第三天,也就是他们正式和美国人展开座谈会的时候,才有了好转。

    亨利•马克算是半个中国通,会说几句很简单的中文,这一次,被报社委派为中文版的主编,他的心中也很是不满:中文版注定是个长久不了的报纸,行量也一定会因为距离的遥远,新闻价值的错失而受到极大的影响!中国人能够看到的最新的《洛杉矶时报中文版》也得在三天之后,这样的报纸几乎已经完全失去了报纸----这一新闻媒体最重要的价值,那就是新闻的即时性!没有了这样的保障,如何可以吸引到读者的注意和喜欢?而且,从美国这边印刷,然后运到中国,这将极大的增加报纸的成本,应该卖多少钱才行?考虑到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又可以卖到多少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