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节 两难选择-《重生之美国大编剧》
第(3/3)页
这些问题都是萦绕在亨利心头的,所以,他对于这一份工作真得到是很不热心。而且,除此之外,还有一件让他挠头的事情:自己的好朋友,nBc电视台洛杉矶分部的梅森竟然说要给自己推荐一个来自中国的新闻工作者!
梅森是不是疯了?这是亨利在得到梅森电话之后的第一个反应。给我推荐一个中国新闻工作者?简直是笑话。你知道每年拿着推荐信到洛杉矶时报来求职的专业级别的大学毕业生有多少?其中不乏斯坦福,麻省理工,哈佛,耶鲁这样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甚至是硕士生。这些人我还安排不过来呢,居然还有一个中国人?呵呵,这可真的是愚人节最好的玩笑了。而且,还有什么?这个人已经56岁了?有很强的实践经验!我这里的人有几个是没有实践经验的?
简单的应付了梅森几句,他就挂断了电话,心中根本没有把这件事当回事。但是人这种动物是很奇怪的,虽然他没有注意这件事,但是对于后来来到《洛杉矶时报》进行工作交流的中国同行还是留了心:这里面不会有那个梅森和自己推荐的中国人吧?56岁,唔,这些人的年龄都差不多,中国人怎么长得都一样呢?除了那个翻译的年龄小一点之外,其他的人似乎都是一个年龄!
《洛杉矶时报》方面对于这一次中国同行的到来接待的规格倒是蛮高的,酒店是四星级,吃的是专门的中国餐,时间方面也尽可能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进行,硬件设施也是考虑得非常周到。尤其是对于中国同行提出的,能不能随美国记者进行一次现场采访----以学习美国同行的高效率工作方式----的要求,美国人也是大开绿灯。
而这一次的跟踪采访,也真的是让来自中国天津的新闻工作者大开了眼界,一个最最普通的记者,有报社配备的采访车,里面包括手提电脑,传真机,打印机,摄影机,照相机等硬件一应俱全,这也就罢了,美国因为新闻媒体的特殊性,一些在中国甚至都不敢想象的画面也被展露在中国人面前:和警察激烈的争吵,只为了进入犯罪现场进行拍摄和照相,和某起事件的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谈判,一些小额的奖励或者说贿赂,记者本人当场就可以做决定。虽然这是极个别的极端现象,但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表明,美国的新闻工作者,有着中国同行绝对不能比拟的自主权和其他条件!
而这样的事实也极大的震撼了赵家东,他不由得又重新开始考虑起那个几乎已经被他放弃的建议来。
注1:关于把赵家东留在美国工作这件事,有的读者可能会认为yy的有点过份了,其实不是的。有很多读者是一直追看我的作品的,他们可能会知道,本书的男主角赵晟其实使用的是笔者的儿子的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有二,第一是我真的没有什么想象力,懒得为一个名字着急半天;第二是提醒我自己,不要太监。
这不是开玩笑,在笔者出车祸的时候,真的想过就这样结束掉算了,还是赵晟强烈要求,这部书才继续下来的。其实不但是赵晟的名字,在前面的“中国之行”几章中出现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几个人的名字,也基本上是笔者家人的名字,不过是做了一点点改动罢了。
有点扯远了,把话题拉回到内容上来。前文没有提及的一个人是笔者的妹妹,曾经在加拿大留学,而我的父亲,也确实是在报社工作不是天津日报,他也确实是准备在退休之后到加拿大去工作的,也给当地的一家社区性报社出了简介当然,这都是多年前的事情了,而对方也很有兴趣邀请家父到那边工作。在这里加上这样一段内容,只是为了还家父一个生前的愿望而已。
-\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