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0章 土法流水线(上)-《食王传》
第(2/3)页
所以,就必须开源,不能把鸡蛋全放到一个篮子里去。
奢侈品税是一个办法,而且王况还美其名曰的取了个新名词,叫“善税”,意思就是朝廷帮你们这些富人行善,帮你们积德,别看一个名词的改变,但在这讲究仁义礼孝德的时代,却还是能吃得开的,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当然各州的储备罐头是可以,不过却不应该一刀切,而应该是让各州量力而为,同时,也应该鼓励家中有富余的人家储备,如此双管齐下,民间和官府都有储备的话,朝廷的压力也少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硬性规定,王况的压力减得是最多的。
如果再采用了慢慢积累的做法,第一年先储备一点点,第二年增加一点,如此下去,对各州的财政压力也会减低许多,不至于将各州的矛头全都引向王况,只是这么一来,不管是怎么样的一个结局,罐头产业,势必是又要上交了,王况可不想那些豪门大阀全眼绿绿的盯着他瞧。
再者,王况知道,虽然这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旱涝或地震之类的灾害发生,但其影响全都没有达到占大唐一半疆域的地步,最高峰的也只不过是三四个道而已,差不多是三分之一的样子。因此,完全可以做到举全国之力来支援受灾之地,没必要全都储备满了。
为此,唐俭老头没少被王况在心中暗骂,你自己贪吃也就罢了,竟然还异想天开要做到大灾之时家家户户都有瓜果菜蔬吃?这个要求,说起来是容易,可做起来何其之难?就在后世也只不过是堪堪做到,还是在有那么发达的交通和运力的基础上的。受灾的,能填饱肚子,有口饭吃就不错了。
当然骂归骂,至少建州是能做到唐俭老头想象的那样,甚至做得更好,只是这种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建州有建州的特殊性,首先,建州基本不会有旱灾,也不会有地震,涝灾的损失也会比,因为建州是丘陵地带,涝灾来时,也只有那些地势低的田地会被淹了,高一点的却是没事,只要做好排水就行,正因如此,发生大灾害,对建州的打击就不像那些平原地带一样是致命的。
其次,建州各县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百姓的富裕程度如今已经敢和长安洛阳叫板了,百姓富了的第一件事就是储备足够的粮食以防不测,这么一来,衙门只需要做一些补充就好。最后还有一点很关键,如今周围各州都几乎或多或少的靠建州带动,如果建州有难,周围的州县不会坐视不管,他们支援的积极性肯定比朝廷还要高许多,可能朝廷的公文还没下,建州就已经得到妥善的安置了。
正是因为建州模式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不可能天下各州都有建州这样的财力物力去做好储备,但不管如何,随着大唐天下越来越稳固,民心越来越安定,哪怕再穷的州,要做到一两个月的储备也是能做到的,加上其他地方的支援,灾害的损失就能减到最低。
对于病坊和学堂的设立,王况是举双手赞成的,这是造福天下的好事,也说明了李世民确确实实就是将子民放在了第一位,而不像和谐朝一样,没得天下前说得天花乱坠,得了天下了,子民别说看病,就连死都死不起了。因此王况建议,设立病坊时,不妨给各地的私人药堂和郎中来个规定,每个郎中每月必须到病坊去轮流义诊,这么一来,病坊里需要养着的固定郎中就能少了不少,从而节省不少的开支。
但是,只靠了李世民一代帝王的个人所为就够了么?恐怕不够,如果李世民翘了辫子,哦,不对,这时候没辫子,应该说是去见先帝去了。等到新的帝王上任,恐怕就做不到这一点,于是王况又将目光瞄到了刚定出《大唐律》的长孙臭老酸身上,想看看能不能说服臭老酸,让臭老酸制定出一部关于民生的律法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