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不是人,简直不是人啊。” “为了二十几亩水田,竟将别人一家十余口全部杀死,连几个月的孩子都不放过。” “畜生,畜生啊。” “是啊,真不敢相信,圣人之家竟然做出如此残忍之事。” “那算啥,你看这个才叫畜生……驾车出门,见到女人就掳上车奸淫……” “这踏马哪是什么圣人之家,畜生都不如啊。” 路边茶摊,一群苦力脚夫一边就着茶水吃硬面饼子,一边讨论着。 话题自然是闹的最厉害的孔家之事。 这件事情的话题性实在太大,再加上报纸接连报道,可以说天下皆知。 孔家所犯的恶行,一次又一次挑战了人类下限。 尤其是一些年龄大较大,经历过乱世的中老年人,更是被勾起了痛苦的回忆。 对孔家生出了恨意。 然后他们就通过口述,将这种恨意传递给身边的人。 身边发生过的事情,和远方发生的事情,感官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广大百姓的怒火被成功激起。 这时,茶摊老板忽然说道:“别说了,别说了,那边来了几个读书人,小心他们拿大家见官。” 众人顿时鸦雀无声,都低着头不敢说话。 毕竟大家都是底层人,得罪不起那些老爷们。 那几个读书人路过摊位的时候,似乎被汗酸味儿给熏到了,都一脸嫌弃的快步走过。 这种毫不掩饰的态度,让众人心中更是憋闷的慌,再也没有人说话。 过了许久,才有人说道:“不都说,理学派的大老爷们刚正不阿,为民请命吗?” “想来定能严惩孔家,还百姓一个公道。” “理学?呵……”有人发出嘲弄的声音: “刚才那几个都是理学的,就这样的人,指望他们当了官为民做主?” 有人附和道:“是啊,孔家那可是读书人的祖师爷,他们怎么可能会秉公办理。” 现场又重新热闹了起来,大家开始说一些不知真假的传言。 “我邻居家的二舅的小舅子的儿子,就因为说了几句,被读书人拿去见官。” “花了一贯宝钞,又被打了十大板才放出来。” “这些读书人,维护他们祖师爷维护的很呐。” “是啊,他们怎么可能会为了百姓,得罪自家祖师爷。” 有人压低声音说道:“我听人说,那些理学的大老爷,其实是联合起来夺太上皇的权。” “根本就不是什么为民请命。” 也有人质疑:“不会吧,那些大老爷可是敢逼着太上皇处罚亲王和驸马。” 马上有人回怼道:“无知,除了这两件事情,你还能说出他们干过别的什么事情吗?” “他们逼迫太上皇处罚亲王和驸马,其实就是夺权。” 说着说着,众人几乎已经相信了,这就是唯一答案。 而且百姓已经开始产生担忧:“如果理学大老爷真的是为了夺权……那可怎么办是好啊。” “是啊,太上皇年龄大了,皇上又中风不良于行,太子还年轻……” “你说,那些人掌权以后,会不会把我们的地给收走啊。” “这可不好说,而且我听说县令很讨厌百姓到处走。” “恨不得建个高墙把村子围起来,百姓只有种地的时候才能出村子。” “平日里出村就要被抓起来打死。” “啊?那可怎么办?不能出来干活,光靠地里那点产量,还不饿死啊。” “饿死倒不至于,听说朝廷在推广殷薯,咱们这已经有地方开始种了。” “以后种殷薯,混个半饱还是没问题的。” “但也只能混个半饱了,别的就别想了。” “太上皇可不能退让啊,必须要打倒那些奸臣。” “只有太上皇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是啊,希望太上皇能重新振作起来,将这些奸臣统统杀死。” 类似这样的讨论,最开始是在各大城市流传。 很快就传扬开来,迅速传遍全国各地。 理学官吏和读书人自然不会放任这种传言,开始采取强硬手段,禁止百姓讨论。 一旦发现就以散步谣言毁谤圣人为名,将人给抓起来。 但其结果就是,更加让百姓相信,这些理学出身的官吏,必然会护着孔家。 一旦百姓产生这样的想法。 那理学营造出来的‘道义’外衣,也就不存在了。 没有道义加持,却站在高处,那必然是万人毁谤。 各种阴谋论也随之而出。 其中流传最广,也最为人认同的,自然就是理学派其实就是为了夺权。 事情能发展的这么顺利,前面十年的宣教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一系列的善政,确实极大的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大家虽然过的苦,但杂税少了,能靠自己的努力吃饱饭。 这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好日子了。 尤其是对于刚刚经历过乱世的人来说,对比太强烈了。 强烈的反差,也造成了他们对大明,对皇室的认可和忠诚。 以前被报纸引导,他们觉得理学大佬是为民请命。 但即便是那时候,也没有百姓骂皇家。 甚至很多人认为,太上皇和大臣都没错。 太上皇护着自己的儿子女婿,那是天经地义的。 谁不护着自家孩子? 大臣维护礼法,也是值得表扬的。 然而因为孔家的事情,加上报纸有意引导,舆论风向就开始变了。 简单点说就是,以前君明臣贤大家都想要。 但现在皇家和大臣,只能二选一。 你选谁? 百姓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皇家,因为皇家确实能让大家吃上饭。 大臣? 你敢抢皇帝的权,那就是大大的奸臣。 同样是孔家的恶行,不同的人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普通百姓关注的,是孔家草菅人命、欺男霸女之事。 比如达官显贵、有钱人家的女眷们,更关注孔家是如何对待女子的。 赵芝在看到报纸上公布的孔家恶行之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自己的父亲。 “爹,报纸上说,女子嫁到孔家就会被锁在小院里,终生不得离开半步。” “除了贴身丫鬟,不允许和其他任何人接触,不知是真是假?” 赵谦点点头,叹道:“真的,不过并不是所有女子都会被如此对待。” 赵芝松了口气,说道:“我就说吗,怎么可能有如何苛刻的人家。” 赵谦苦笑道:“你以为被锁起来是不幸吗?错了,在孔家不被锁起来才是最大的不幸。” “孔家人害怕妻妾出轨,往往是严防死守。” “在大街上看别的男人一眼,都会被视为淫贱,是要被活活打死的。” 赵芝震惊了:“啊?这……怎么可能?” 赵谦说道:“怎么不可能,这些年因此被打死的女子,已经不知道有多少。” “只是这些罪名是才刚刚审出来的,还没有被报纸公布而已。” 他心中对孔家也是失望至极,不禁多说了许多未被报纸公布的罪行。 听的赵芝心情沉重,晚上做了一宿的噩梦。 第二天,和闺蜜们编排戏剧时频频走神。 以至于被闺蜜打趣,是不是看上哪家郎君了。 赵芝咬了咬嘴唇,说道:“你们知道吗,这句话要是被孔家人听到了,是要被活活打死的。” 闺蜜们很惊讶:“啊,为什么?” 赵芝就将赵谦告诉他的事情,一股脑的倾诉给了闺蜜们。 “看别的男人一眼就要被打死……” “逼迫守寡的女人搬进小院居住,终身不得离开。” “然后他们克扣守寡妇人的钱粮……这些妇人被逼无奈,只能任由孔家人淫辱,以换取吃食。” “很多妇人不愿意受辱选择了自杀。” “孔家人还不知廉耻的为这些妇人立传,说都是孔家的仁德所致……” 种种对女人的迫害行为,确实震惊了一众姐妹。 她们知道现在社会风气偏保守,尽管大明的风气有所扭转,可对女子的要求依然非常苛刻。 但怎么都没想到,孔家竟然能做到如此妖魔化的程度。 “以孔家对儒家的影响,这些规矩很可能会被更多人效仿……到时天下女子的下场恐怕……” 一席话说的众人心情无比沉重。 她们全都是达官显贵家的姑娘,衣食无忧。 在外面,有福清组建的小群体护着,也没人敢找她们的麻烦。 能约束她们的,只有父母丈夫。 可福清背后是陈景恪,他们的父母丈夫都希望通过夫人路线,和陈景恪拉上关系。 自然也就不会约束她们,反而很鼓励她们多参与一些小群体的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享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女子,本不该享受到的自由。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