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朝廷好不容易才将理学赶出朝堂,现在朱雄英却要任用他们。 这自然引起了众人的不解。 朱雄英解释道:“理学兴盛一百多年,早已深入人心。” “大明数百万读书人,都学过理学思想。” “朝廷不能只是简单的打压,然后就置之不理了。” “将这么多读书人边缘化,是非常不负责任,也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景恪曾经说过,大批读书人找不到出路,就会在民间结社……” “最后垄断基层权力,成为国家发展的阻碍。” “那些理学门徒无法步入朝堂施展才华,必然会心怀怨愤。” “早晚有一天会酿出大祸。” 老朱冷哼一声道:“敢结党,不知道死字是怎么写的。”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就知道杀杀杀,把嘴闭上听雄英好好说。” 老朱悻悻的道:“不让说就不说,谁稀罕,哼哼。” 这样的场景几乎三天两天就上演,众人也早就习惯了。 朱雄英继续说道:“惯性的力量不可忽视,理学兴盛百余年,华夏的文化制度都已经形成了惯性。” “打压它简单,要捧起一个新学问很难。” “从理学到大同思想,不亚于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个转变需要十年乃至二十年时间才能完成。” 从夏商到周,在文化、制度上是一个大转折。 周公召公用了百年时间,才完成了周礼的建设和普及。 汉朝前面几十年采用黄老学说,无为而治。 汉武帝雄心壮志,想要变无为为有为,也遭遇了巨大的阻力。 于是他就找到了儒家。 当时的儒家传承数百年,门生遍布天下,儒家提倡的礼仪也深入人心。 即便如此,汉武帝加儒家,也用了十几年时间才完成这个转折。 现在大明面临的情况也类似。 皇家变革的决心倒是十足,对国家的掌控力还要超过汉武帝。 但大同思想却远不如那时候的儒家。 即便陈景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不可能在短短时间,凭借自己一個人,就超越儒家无数先贤的成就。 不论是思想的完整性还是影响力,都无法和当时的儒家相提并论。 这就意味着,朝廷想要扶持大同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 大同思想需要更多人加入进来对其进行完善,需要时间传播…… 十年二十年能完成,就已经不错了。 在此期间,朝廷就需要其他学说,来为大同思想打辅助。 老朱不高兴的道:“那也没必要用理学吧?好不容易才将他们打压下去,就不怕他们反噬?” 朱雄英耐心的道:“所以,才要将他们往四夷和藩属国引导,让他们去外部发挥作用。” “就如唐朝时期,佛教的影响力才是最大的,其次是儒家。” “可是在李唐皇室的支持下,道教是第一显学。” “我们也可以效仿唐朝,在中央以大同思想为核心,在地方以儒家各学派为枝叶。” “还有佛道两家,虽然已经远离政治,但在教化人心方面依然有着巨大的作用。” 如此一来,大同思想可以通过朝廷的扶持,逐渐扩大影响力。 毕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读书人为了当官,为了当大官,必然会选择学习大同思想。 同时也给了大同思想完善自己的时间。 还有一句话朱雄英没有说。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大同思想还不能成为显学,那干脆也别扶持了,任其自生自灭吧。 这番话说的非常有道理,老朱也认为很稳妥可行。 但这种事情,必须要考虑陈景恪的意见。 尽管大家都知道,朱雄英肯定早就和陈景恪商量过,可在形式上老朱还是询问道: “景恪你觉得如何?” 陈景恪笑道:“此事就是我给陛下提的建议。” 老朱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问道:“你给咱说说,是怎么想的?” 陈景恪说道:“方才陛下说的那些,我就不重复了,只做个补充。” “我们提出大同思想,并不是要和华夏文化做切割。” “而是一次顺承。” “大同思想是在华夏既往思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拓展出来的新思想。” “可是我能力学识都有限,无法完美的将华夏文化融为一炉。” 马娘娘鼓励道:“华夏文明传承数千年,非一时之力就能研究清楚的,你缺的就是时间而已。” “若再给你二十年时间,我相信大同思想定然能完美无瑕。” 陈景恪心道,您老人家是真看得起我,弄成这样已经是我能力极限了。 强行深入,恐怕会弄巧成拙。 不过他也没有解释,而是顺着她的话说道: “正所谓一人计短,众人计长。” “我此举也正是要借助诸学派的力量,让他们主动来帮我完善大同思想。” 华夏文化太厚重了,靠自己一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对它的重新诠释和整合。 必须要借助众人之力才行。 所以,陈景恪从一开始的打算,就是引各家学派入局。 他的大同思想其实就是个框架,各学派都可以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将自家的学问套进去。 曹端要用人权二象性,重新构建理学的底层逻辑,就是一种体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