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大明·永乐时期 朱瞻基羡慕的看着天幕,随后对身旁的朱棣问道: “爷爷,这刘备的奖励未免太夸张了吧?” 朱棣不置可否。 “夸张?夸张吗?朕不觉得夸张啊?” 朱瞻基听闻,双手比划着: “这咻咻咻的,还不夸张啊?” 朱棣轻笑一声。 “刘备气度恢宏,意志坚毅,性情宽厚,有知人之明,善待世人。” “具高祖刘邦的风范和英雄的器宇。” “但在机变、权术、才干、谋略方面不及曹操,所以大业器量相对有限。” “然而,刘备能够百折不挠,始终不肯屈居曹操之下,是因为他料定以曹操的器量,终究容不下他,这不仅是为了争权夺利,也是为了不被曹操所害。” 朱瞻基不明白爷爷再说什么。 朱棣看着他,笑出声: “傻小子,天幕的奖励从不是无端而来。” “其根本就是为了弥补一些遗憾。” “而这一次,天幕是将刘关张三人的遗憾合算在了一起。” “这也表示了,若无外力,刘备依然无法一统天下。” “毕竟……他的起步太慢了。” …… 【公元223年五月,刘禅即位,改元建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且“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 东晋·元帝时期 建业 一身嚣张跋扈之气的王敦看了一眼天幕。 随后对坐在上位的司马睿道: “还请陛下效汉后主,政事无巨细,咸觉于敦!” “好好在宫内,修身养性吧!” 司马睿看着底下直视于他的王敦,气愤的浑身发抖,却无计可施。 建业已经落入此兵匪手中,徒之奈何。 “一切……就咸决于丞相了……” …… 【此时,益州的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蜀汉正值国丧,诸葛亮知道不宜用兵,便暂时忍了下来,尽量以怀柔政策进行招抚。】 【同时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 【先是“约官职,修法制”,建立健全的官员任免制度,修订各种法令规章。】 【其次“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加强农耕,增加和扩大粮食储备,关闭边境,让民众休养生息。】 【最后,修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 【公元233年十月,诸葛亮派遣使臣邓芝出使东吴。】 …… 天幕上继续播放着, 孙权看着眼前之人,面上犹豫不定。 邓芝看清孙权的犹豫,拱手开口道: “臣今来,不单是为汉也,亦为吴也。” 孙权面带讥讽: “孤也愿意跟汉重修旧好,但贵地君主幼弱、国土狭小、形势逼仄,难免被魏所乘,无法自保啊。” 邓芝微微一笑,不卑不亢的从容道: “吴、汉二国,共据四州之地。” “大王当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 “蜀地有山川重险之固,吴地有三江长水之阻。” “合此二长,互为唇齿。” “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大王今若归附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 “若不从命,则以此为由进行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 “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孙权默然良久。 “君言是也。” …… 【公元224年夏六月,孙权派使臣张温出使蜀汉。“自是,吴、蜀信使不绝。”】 …… 大汉, 冷静下来的刘邦点点头。 这回味儿对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