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咣当!” 手中的酒爵掉落在地。 刘邦瞪大眼睛,一旁的吕雉也侧目而视。 从乱世过来的两人最明白这条诏令究竟有多重要! “民有恒产?耕者有其田!” 喃喃念叨着,刘邦依然难以置信。 孟子的民有恒产论属于一种美妙的幻想,因为土地就那些,但人口会增长。 所以孟子这个想法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但他居然看到这个想法实现了! 怎么可能! 伱立国都一百多年了! 那些贵族豪强还会给你留荒地? 石头都让他们分光了! 除非…… 刘邦脸上挂上一抹寒意。 天幕好像一直没说,胡人入主中原后,人口是怎样变化的。 …… 季汉, 刘备向诸葛亮询问: “孔明,你看这个制度能否在大汉推广开?” 诸葛亮认真思考了一会,摇摇头又点点头。 “主公,此制虽好但一非常态,二不能持久。” “虽自古以来圣天子都追求民有恒产之事,但豪强兼并土地才是常态。” “这种民有恒产的状态反是异常!” 诸葛亮看着刘备斩钉截铁道: “北魏的均田是有其特定条件的。” “其一,因为战乱,北魏掌控了大量的荒地。” “其二,均田制对于那些世家豪强没有多大的损害,他们可以通过奴婢及耕牛授田,广占土地。” “这些广有奴、牛的鲜卑贵族和世家大族,实际上才是获益最多的。” “所以均田制在北魏能够推行无阻,不致遭受鲜卑贵族和中原世家大族的坚决反对,其主要原因,也就在此。” “其三,人口会越来越多,但土地不变,长久以往,均田制自土崩瓦解。” 刘备想了想,叹口气。 “想从大族嘴里掏食,难。想长久而治,难上加难。” 诸葛亮看着叹息的刘备,轻摇羽扇笑道: “主公不必叹息,此策所不长久,但对战乱安定之初的天下万民确实有绝大的利处。” “主公切不可因噎废食。” …… 大唐, 李世民看着天幕心生感慨。 土地集中于少数豪门大族手中,他们占有的土地极为广阔,而农民则处于无地可耕、无力赋税的困境。 想让百姓都有田种,想让百姓都有衣穿。 想让社会安定、国家富强。 均田制是势在必行的制度。 …… 均田制的实行其实早于孝文帝时期,但完全确定下来是在孝文帝时期。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