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公元1126年三月十六日,虽然下诏割让三镇,但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军民拒不接受,李纲等将领也坚持抗金。】 【于是宋钦宗下达诏书,表示拒绝割让三镇之地。】 …… 大秦。 嬴政有点烦了。 行兵打仗,行诡道是正常的。 但你这么大张旗鼓的是做什么? 你先等备好边防再翻脸啊! 不然对方扭头过来再打你…… 嬴政恍然了。 靖康之耻……金军这回是真攻破汴京了。 …… 大汉。 “战与和其实没有明显的边界。” 刘邦挠了挠后背,一脸难言。 “但你不能要战的时候求和,要和的时候再求战。” “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知啊。” …… 【四月,宋徽宗一行人悠哉悠哉的返回京城,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为了掌握大权,宋钦宗将蔡京童贯等六贼流放。】 【六月,宋钦宗命李纲解太原之围,将他排挤出朝。】 【他让前线武将直接听命于李纲,但李纲根本指挥不动军队,被迫提出辞职,宋钦宗就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将他一再贬官,安置夔州。】 【七月,蔡京在流放途中病死,童贯、蔡攸等在流放途中相继被处死。】 【宋钦宗仍不思战备,压制抗金言论,同时与宋徽宗争权夺利,立十岁赵湛为太子。】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疲倦不堪的揉捏着眉头。 霍去病双目无神的盯着地上的疆域图。 “救国兴邦的机会……得来不易的时机……” …… 炎汉·光武帝时期 “有脑疾就去看啊……” 刘庄无力的呻吟着。 这宋朝……好折磨人。 你们真的……不如当初让辽国灭了呢。 …… 季汉·怀帝时期 刘禅扶膝而叹。 “今日方知,蠢人当政甚为祸国殃民。” …… 西晋。 长沙国。 贾南风给正在喝粥的司马衷擦拭着嘴角。 抬眼瞟了一眼天幕。 又蠢又坏。 “皇后,朕想吃肉羹。” 司马衷突然抬头说道。 贾南风叹口气。 “行……” …… 天幕上。 一脸自信的赵桓看着底下衣服褶皱,面容疲惫的使者,带着几分嫌弃道: “尔等有何事急于见朕?” 底下的一名使者恭敬行礼道: “陛下,外臣赵伦拜见大宋皇帝陛下。” “我二人今朝不以金使身份参见,而以辽臣之身问陛下安。” 赵桓眉头一皱,身体微微前倾。 “你……细说。” 赵伦恭敬道: “金国监军耶律余睹,原是辽皇室之人。” “他今手中握有兵权,又对金国怀有二心。” “若陛下能与此人联合,使其作为内应,必定能战胜金军。” …… 【当时,金国使者前来商议三镇问题,宋钦宗将他们关在幽暗小屋里,只有给饭水时才能见到阳光。】 【关了月余,使者赵伦用言辞诓骗,说辽国旧臣一直都不忘旧主,一直都想着反金复辽,只是没有机会罢了。】 【宋钦宗与一众大臣经过仔细研究、讨论、推敲、斟酌,最后一致认为这事是真的!】 【然后宋钦宗就以大宋皇帝的名义致信给耶律余睹,让其与宋朝联合。】 【书信写好后,就让赵伦等人秘密带给耶律余睹。】 【他们回到金国,立刻将书信献给了金太宗吴乞买。】 【与此同时,宋朝还在策划另一个高招,就是秘密联系在西北的耶律大石,共同抗金。】 【然后这封宋钦宗亲笔信被完颜宗翰截获,交到吴乞买手里。】 【八月十四,吴乞买以宋废除割地和议、串通天祚帝之子梁王、支持辽朝旧臣余覩起兵反叛金朝为由。】 【命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分率东、西路军,带着问罪书,再次侵宋。】 …… 东魏。 高欢看的满心荒唐。 “战也不战,和也不和。” “明明有汉唐先例在眼前,难道连抄都不会抄?” 做为皇帝,应该眼界高远,目光开阔,胸怀全局。 这有宋一代,却是一个特例。 没有战略远见,只顾眼前利益。 狭隘、短视! 这样的人统治国家,这个国家未来命运已经注定了。 …… 【九月初三,因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太原三军煮弓弩皮甲充饥,老百姓吃萍实草茭,甚至人相食。】 【坚守二百六十天之久的河东重镇终于陷落,副都总管王禀投水殉国,知府张孝纯被俘降金。】 …… {太原血战呢?一笔带过了?} {基本跟张巡的孤城十月差不多,一样惨。} {王禀,河南开封人,字正臣。行伍出身。曾参与镇压方腊,后从童贯征辽,败于白沟,宣和七年,金攻宋,童贯弃太原还京,留他为副都总管,统领宣府司兵守太原……} {城破后,王禀率残军与金军巷战,几十人互相支援,互相搀扶。} {退到太原西门,因护城桥锁链断裂不能出城,左右劝王禀投降,王禀怒斥:“我岂能因为怕死,而违抗天命,辜负朝廷!”遂引刀自尽。} {王禀死后,尸首被完颜宗翰得到,因王禀的防守让宗翰损失惨重且太过刻骨铭心,完颜宗翰对着王禀尸首大声喝骂,并令金兵践踏凌辱,最后暴尸荒野。} {太原城破后,金兵大开杀戒,无论男女老幼皆不放过,城中房舍皆被焚毁,太原城化作一片废墟。} {更可怕的是,太原是在宋军的眼皮底下丢失的。宋军还有十几万大军在周围救援,却谁都过不去。} …… 大唐。 “太原……晋阳……” 李渊呆愣一瞬,随即双目赤红! “那是朕的……龙兴之地啊!!!” “兵呢?!将呢?!!” “你们宋朝兵马为什么不过去!都吃粪土去了吗!” “人呢!!!” …… 大唐。 李世民看着天幕。 他想到了张巡…… 是了…他应该去看看这位毁誉参半的功臣。 他们都是国家脊梁,不死英魂。 而太原失守…… 李世民从汴京之围的失利就看明白了。 宋朝的军事体制是彻底落后于金国。 他落后的不在于将领军事素养。 而是指挥系统的紊乱。 宋军调动资源要得到皇帝的允许。 而皇帝又受身边的宰执制约。 宰执还包括主战派和主和派。 在一系列的扯皮中,几乎不可能做出及时的决策。 而地方将军又很难有权力调动起全局资源来组织一场战争。 所以,即便有援军,也打不过金军。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收拾好仪表,看了眼天幕。 “高将军,张巡等人到哪了?” 高力士恭敬答道。 “圣人,昨日来报,已过潼关。” “最晚明日也就到了。” 李隆基背负双手,长叹一声。 “到了以后,立刻知会朕……” “朕要降阶而迎。” …… 大宋·太宗时期 “吸!呼!” “吸!呼!冷静!冷静……” 赵匡义开始正面面对问题。 军制必须要改了。 这帮文人没一個会打仗的。 不但不会打仗,还容不下会打仗的。 这一切问题都源于军制。 而问题的根本,就在于每一位将军都只是一路兵马的将领,指挥不动其他的兵马。 就算设立一个更高级的统帅,所有的下级将军也不把这个统帅当回事。 因为他们除了受这个统帅领导之外,还有无数层级领导的节制。 “要节流啊……” …… 【十月,完颜宗望率东路军越中山府,攻陷真定府。】 【此时,李纲被贬,种师道病死,宋钦宗再派康王赵构与王云为割地请和使,前往金军大营乞和。】 【赵构行至磁州,守臣宗泽力劝他不该冒险北上,他应相州知州汪伯彦之邀只身南下。】 …… {过河!过河!过河!} {宗泽啊……} {必须要说明一下宗泽为什么在这里。} {宋徽宗赵佶启动海上之盟,联金灭辽,这个决策是当时最大的政治话题,宋廷向整个官场寻求意见。} {宗泽上书反对,这等于和六贼唱对台戏,他自知不免,索性到庐山避世隐居。} {靖康元年,金军第一次围攻开封,宋廷派宗泽充任和议使。} {宗泽慨然领命,临行前声称“是行不生还矣”哪怕死在金营也不损害国家利益。} {宋廷慌了,这样的人会把议和搅黄,于是没有派他去。随后宗泽被外放知磁州,一待就到了现在。} …… 季汉。 刘备捋着长须,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这宗泽,定是后续北伐的重要统帅!” “看这高呼过河……莫不是两国以黄河为界?” 曹操眼睛一眯,若有所思。 “汉王此言有理。” “如此就能解释北宋与存续三百年的疑惑了。” 孙权放下酒爵,摇头道: “三声过河,即可解释为统帅北伐前的壮言。” “也可解释为后面君主偏安一隅,从而悲愤高呼。” “我偏向于后者。” 话一出口,众人深思。 ……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