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朱祐樘看着自殿门划过的飞燕,叹息一声: “朕当皇帝已经很久了,竟不知道天下军穷民困。” “我凭什么为人之主呀……” …… 【朱佑樘知晓了问题。】 【知道在位十七年的自己究竟被糊弄到什么程度了。】 【在他眼中,世界只是祖宗常法和正式规定构成的世界。】 【确实,若是一切都按照正式规定行事,军民都不该这么穷。】 【根据儒家的执政理念,皇帝自己都很节约,下面就不会有贪官。】 【问题在于,儒家理论大家嘴上都在说,实际上却未必照办。】 【而皇上对圣人不讲、书上不写的社会实际运行机制几乎全然不知。】 …… 大汉·文帝时期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刘恒悠然念着《德道经》里的句子。 转过来又念了一篇《礼运篇》里的文章。 “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刘启愣了一下。 “阿父,这话似乎其意相合啊?” 刘恒点点头,随即又摇头道: “仁慈本是件好事,但是仁慈太过了就变得婆婆妈妈。” “待人接物软弱至极……” 刘恒顿了一下。 “当然,像你那样举起棋盘当头一下也是不可取的。” 刘启脸一沉。 “阿父,说好不提的!” 刘恒摆摆手。 “都入史载了,你就别自欺欺人了,对了我说到哪了?” 刘启面无表情。 “软弱至极。” 刘恒十分自然的接过话头。 “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只在乎‘仁义’之名,而不深究仁义之体用的行为。” “得其名,失其实。” “我粗浅观之,这朱佑樘的一些功绩恐怕也是华而不实了。” 刘恒看着深以为然的刘启,压下了下一句话。 ‘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及色也。’ …… 【刘大夏和李东阳都被史书称为“贤臣”。】 【而贤臣的标准之一就是敢跟皇帝说实话。】 【这当然是好的,但问题在于,治理国家不能说完实话就完了,关键还要抓落实。】 【而这一点,儒家的观点就是,皇帝做好表率,忠孝仁义礼智信,下面就必然是“世风日正”,父慈子孝官清将勇。】 【皇帝的旨意符合天道、顺应民心,官员当然会努力执行,天下必然大治。】 【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 【众所周知,谈到朱祐樘的治国功绩几乎所有的材料都要说他治理黄河的功劳。】 【这也是弘治年间最大规模的治理行动。】 【对于这个事,凡是写朱祐樘或者白昂、刘大夏这两个“治黄”负责人的历史文献,提到他们治理黄河这件事,没有一个不夸的。】 【但凡是有研究黄河治理的水利专业文献,提到这个事儿,没有一个不骂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