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大汉·武帝时期 “才反啊?” 刘彻嘀咕着一句。 霍去病懵懵的看着皇帝。 什么叫才反啊? “陛下难道早就算到会有藩王谋反?” 看着两只眼睛透出崇拜光芒表哥。 小刘据眨了眨眼。 很稀奇吗? 这大明跟大汉差不多啊,前面还有朱棣夺位。 一点也不新鲜啊? 但他懒得说,随即低头玩着木板。 但他懒得说不代表刘彻就能放过他。 皇帝一只看着小刘据的表情,他心中的疑惑解不开这事就不算玩。 到底是真的天资聪颖,还是另有他人有所图谋此时就是验证真假的时候。 刘彻眼中闪过一丝阴鸷,脸上表情却是一副自豪无比的样子! “据儿,你给你表哥好好讲讲为什么!” “让他好好学学兵法以外的东西就是不学!” 霍去病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卫子夫则有些疑虑的看着刘彻。 皇帝的变化怎么这么快? 但据儿以前确实没表现出对政事有见解的样子。 他才五岁!他能知道什么?! 不过这次是个机会。 卫子夫心中暗自算计着。 不能总让皇帝看轻! 小刘据看了眼“自豪”的阿父、鼓励的阿母、单纯的表哥。 开口道: “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士大夫,逐级效忠,世官世禄。” “孔子所哀叹的礼崩乐坏,就是西周创设的制度的瓦解。” 面带微笑的刘彻,眼中神色顿时变化。 “始皇帝废分封而立郡县,世官世禄不复存在,聘任而来的郡县长官取代了世袭的世卿,虽然逐级负责,但一致向皇帝效忠。” “郡县制是皇帝集权程度最高的体制,因而只要皇帝一声号令,全国人力物力都能如臂使指地调动起来。” “基于此明君可以在郡县制下大展拳脚,昏君也可以在郡县制下大发淫威。” “但郡县制有一个风险,那就是一旦皇帝幼小、权臣当道,只要一场小小的宫廷政变就足以改朝换代,秦朝二世而亡就是一个历教训。” “分建虽稳,但集权太低。” “且强大的诸侯也有作乱的能力。” “所以,自高祖皇帝起,历代皇帝都在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但朱元璋是鉴于元末权臣当道,所以在奠定明代格局的时候,极力弱化权臣,取消宰相。” “这东西就像陂斗一样。” 小刘据举起身边的一个巴掌大的跷跷板。 “对权臣戒心越重,就越有强化分封的倾向。” “因为各地若有强大的同姓诸侯,便随时可以进京勤王,就算诸侯篡位,皇位毕竟也不会落在外姓人的手里。” “这样可以说最大程度的降低权臣窃国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极大提升了藩王篡位的可能性。” “阿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 霍去病听得倒吸一口凉气。 原来是这样啊? 卫子夫轻掩嘴角。 儿啊,干的好! 刘彻一动不动的看着小刘据。 眼中疑虑尽消,转而升起一阵骄傲! 就说朕的种不会差! 果然!是教育方法有问题! 刘彻嘴角的带笑,扬了扬袍袖,对霍去病道: “事情就像你表弟说的那样。” “其实明朝的格局很容易看清。” “不要管什么君王、大臣,什么文官武官。” “跳出这种视角用更高的视角去看。” “大明皇帝与大明外庭的根本冲突就是分封与集权的冲突。” “天幕中的历史证明了,只要集权程度越高,高风险的夺权策略就越受青睐。” “武宗南巡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刘彻看向小刘据,认真道: “一大群官员叩门,内阁九卿会事先对此事毫不知情?” “他们只是基于对朱厚照行为的不满所以纵容甚至支持这群官员群谏!” “而朱厚照本身的意志与权力就决定了他并不在意官员劝谏,更何况只是一群中下层官员而已。” “明朝在言论上的态度很开明,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一开始也许劝谏,但后面未免不是以势压人。” 刘彻嘴角泛起一抹冷笑。 “再后来,并未事先参与的官员在得知此事后,也有可能趁机附议,以免被同僚排挤并趁机谋利。” “结果就爆发了如此巨大规模的群谏。” “据儿,你觉得皇帝此时应不应该让?” 说着说着,刘彻最后又来了一次试探。 让?还是不让? 小刘据歪着头。 “让不让?为什么要纠结这个事呢?” “皇帝去做自己一开始就要做的事不就可以了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