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外交策略:没有。】 【基于大明国政的潜规则,与清和谈之事断无可能。】 【蒙古与朝鲜的求援也无力应对。】 【评价E级·得零分】 …… 大宋。 赵匡胤又一次捂着心口。 这是因为谁,因为什么,他难道还不懂吗。 “大宋,绝不能再步后尘!” “幽云,必须收复!” 他看向自己的双手,握成双拳。 自今天起,朕也要兵形势了! …… 【民生经济:自万历为筹措军饷,下令全国亩加征田赋九厘,每年得银五百二十万两,是为“辽饷”。】 【崇祯十年(1637年),在旧额田赋的基础上,每亩加粮六合,每年得银近二百万两,称为“剿饷”。】 【崇祯表示,这次的加派是临时性的“勉从廷议,暂累吾民一年”】 【然后崇祯十一年收了半数,崇祯十二年,因练兵七十三万需要军饷,遂于天下田土中,亩加赋银一分,计得七百三十余万两,称作“练饷”,三者合称“三饷加派”。】 【到了崇祯十七年正月,军饷欠款已经达数百万两,从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的粮仓已空。】 【而在17世纪上半期那场巨大的气候冰河期打击下,北半球从西向东没有多少国度能够抵挡的住,明王朝也绝不例外。】 【在天灾与人祸的合力下,大明走向末路】 【评价E级·得零分】 …… {所谓小冰河期的气温变化,主要是依据亚洲之外地区的史料重构出来的。} {后来根据对四川以西的青藏高原冰川中碳同位素的测试发现,13世纪后半期冰川开始推进,这才确定亚洲的小冰河期与欧洲的大致相同。} {而正史和方志中对极端天气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描述。} {大约自1270年起,地球与之前的中世纪暖期相比变冷了。} {1370年左右,是第一个降温阶段的最低点。} {例如在整个元代,只有一年,即延祐三年(1316),气候比往年暖和。除此而外的记录都表明,气候正常或异常的冷。} …… 大元·世祖时期 忽必烈半蒙半懂。 但也大概明白了一点,难怪这些年草原在老者们的口中要比以往要冷的多。 原来是因为这什么冰河期? “你们说这算不算迫不得已?” 众人互相看了看。 迫不得已?从何谈起? 哪年草原下雪了不南下啊?又不是只这两年。 …… {到洪武二十七年至正统三年(1394—1438)天气逐步恢复正常,之后的十五年间又再度转寒。} {景泰四年(1453)的冬天,从东北部的山东到中部的江西竟普降大雪。} {户部奏报,长江下游“冻死人民无算”,长江南岸的常熟县冻死一千八百人,而长江以北死伤更。} {第二年冬,长江三角洲普降大雪,积雪深达一米。太湖沿岸港口结冰,船只全部停航。} {成化十三年(1477)冬,大寒,运河结冰,厚达数尺,使江南交通中断达数月之久。} {此后四十年,一波波寒潮不断来袭。一直到嘉靖十五年(1536)停止,天气回暖。} {万历五年(1577)寒潮再次来袭,次年冬天,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湖都冻结,寒风能将湖面的冰碴儿卷起,一直送上十米高的山丘。} {如此低的气温一直持续到大明结束,其中崇祯二年到十六年(1629—1643)的气温之低是史无前例的。} {明朝注定要亡,小冰河与土地兼并双管齐下,就大明的以农立国完全扛不住。你土地是多,但它就不长粮食你有什么办法?} {但崇祯很可能把这个过程加速了十几年乃至于几十年。} {勤劳但是无能多疑,很多时候反倒是添乱了。} {崇祯可以当个藩王、贤王,但同是藩王半路做天子,论做好人,他比不上景泰帝无条件信任于谦,论帝王心术,更是远比不上耍了群臣几十年的嘉靖帝。} …… 大明·天启时期 “陛下,臣有本奏。” 庭院内,朱由校跟徐光启等人正在商谈购买海外大炮与复刻事宜。 徐光启看到天幕里粮食长不出来的话,突然想到一件事。 “徐卿有何事,但说无妨。” 当明君的第一件事,不能阻碍言路。 嗯……鉴于大明的言论自由已经过于开放,朱由校遵循第二件事。 用人不疑。 徐光启行礼回复道: “万历二十一年,福建商人陈振龙在吕宋岛发现一株粮作物。” “其产量高,耐旱,容易成活。” “随即躲过边境检查,秘密带回此物的藤条,并试栽成功,经经巡抚金学曾支持,在福建大力推广,救活很多饥民,所以人们将其称做金薯。” “金薯……” 朱由校总觉得这名头怪怪的。 徐光启再次躬身道: “陛下可还记得汉文帝与唐太宗评绩中所附带的奖赏?” 朱由校尴尬住了。 你这么问我怎么说? 说那时候我正在锯木头,啥也不知道? 然后让不能说本就不多,但也是几乎没有的明君形象再次大打折扣? 朱由校扭了扭身子,眼睛瞥向徐光启身后。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