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朱由检想不明白。 这军机处是独立的一个小内阁吗? 那不就是跟内阁重复了? 而且题本奏本的流程也没变化啊? 凡地方官员的题本,须先送通政使司点验查收,同时具题者要备揭帖送到相关部门。 揭帖是题本的抄件,内容与题本基本相同。 这样,题本经过通政司后再送往内阁,经内阁票拟后再呈皇帝裁定。 皇帝看到内阁票拟后,要判断内阁的意见是否可行。 可题本往往很长,难以一时抓住重点。 所以自己对题本进行了改革,让内阁在递上题本的同时,将题本进行提炼,用黄色纸,拣重点写不超过百字的内容提要,粘贴附在末尾,谓之“贴黄”。 这是为了节约皇帝的时间。 然后,经皇帝裁定后的题本,由批本处和内阁依皇帝意思,用朱笔录于本面上,称为批红。 批红的题本转送六科,由六科发抄关系衙门施行,并别录二通,分别成册,以备存档。 奏本走的流程也类似。 这样一来,所有官员汇报的事情,首先的阅读者是内阁,然后呈送给皇帝,再返回各处。 这也是天幕为什么说,这一套流程下来,不但耗费很多时间。而且经多人之手,早无任何秘密可言。 但是不这么做,报告没法推行下去啊? 朱由检苦思冥想,突然拍了一下额头! “哎呀!蠢了!” 雍正加强密折制度,不就是为了使奏折能够撇开内阁、通政司和其他衙门,快速直达皇帝手中! 皇帝成为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的人! 来源既然解决,那内阁干扰不干扰就不需在意了! “军机处……” 朱由检渴望的看向天幕。 朕能不能拯救大明,就看你了! 雍正皇帝! …… 【军机处,源于雍正七年清朝开始对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用兵。】 【因涉及军事,为了确保军事机密不泄露,快捷、高效地指挥军队,雍正才临时设立了这个部门。】 【这个部门设立之初,并不是正式衙门,性质上属于雍正的“军事秘书处”,人员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大臣不是专职,本职工作仍照常,多为雍正倚重的重臣,最初为允祥、张廷玉、蒋廷锡。】 【军机章京为专职人员,多从议政处调拨过来,议政处名存实亡。】 【这些人员虽然在军机处办公,却仍旧属于原衙门编制,占其缺额。】 【每天寅时,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进入值房,辰时(上午七时至上午九时)皇帝召见军机大臣。】 【遇有紧急军务,提前召见。每天见面一次或几次,视事情多寡而定,不拘形式。】 【军机大臣退出后,根据谕旨整理成文字,交由章京转发。】 …… 大唐·玄宗时期 “怎么会有这种人啊……” 李世民感叹、李世民不理解。 雍正本身并不擅长武艺、军事。这件事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了。 但却能凭借内政满溢出来的资质填补军事战略上缺失? 这未免太不讲道理了一点! 作为一国之君,一个能够镇定指挥军事大局的战略家。 李世民太知道军事机密的重要性了。 所以他更明白这临时设立军机处有多大的含金量。 能让前方将士能够直接听命于皇帝,避免各级部门的掣肘,提高处理军务的效率! “你也不懂军事,你怎么就做不到呢?” 李世民看着李隆基,满脸不解。 “要说内政……你开元盛世也不差啊?” 李隆基捂着乌青眼,欲哭无泪。 那不一样啊! 完全不一样啊! “太宗皇帝,您吃葡萄!” 杨玉环才懒得理什么军机不军机,什么挨揍不挨揍呢。 她捧着花篮从里面掏出一串葡萄。 李世民此时手里已经抱着一堆瓜果了,哪有手拿葡萄? 哎嘿!杨玉环计划通! “哎呀~这都没地方拿了~” “我来喂陛下吧~” 含羞带怯的杨玉环捻下一颗葡萄,偏着头、红着脸。 玉脂般的纤纤玉手摸向李世民。 李世民看着直奔自己胸膛而来的如柳玉指,嘴角抽动。 脚下退了一步。 无视对方幽怨的表情,冲着面无表情的李隆基道: “那个,我不打扰……我还有事!我先走了!” 话音未落,人已无踪。 只留一地瓜果散落。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饶有趣味的看着军机处这个新生事物。 人员不固定,人数不固定,地点也可以随时换。 种种迹象表明,雍正是极力避免在自己身边形成另外的权力集团。 “可真是个天生当皇帝的料。” 李治回顾了一下雍正的治理与性格。 越发确定了这一点。 “一切大臣与制度,都是工具。 “得鱼忘筌,不挂本心。” …… 【雍正九年,雍正觉得山东登州临海,是军事重镇,所辖地域辽阔,可这里只有驻军六千人,就命军机大臣详细讨论,是否需要酌量增兵。】 【雍正十年二月,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奏劾副将军石文焯纵敌,雍正命军机大臣议奏。】 【同年,西路军大本营要移驻穆垒,雍正在北京选定六月初四日巳时这个吉日吉时,四月十三日命军机大臣通知岳钟琪照此办理,却反复叮嘱,要防止泄密。】 【这时起,军机处已经逐渐扩充职能,成为决策国之大事的核心机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