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不能保证自己以后会不会这么做。 因为如果在陆战中不逞的英军退至海上,南北窜犯,清朝势必要在全国几千里海岸线上部署持久的防御。 这种看不到结局的战争,正是自己希望避免的。 张格尔之役、河工诸项,开支动辄以千万两计。 由于“永不加赋”的祖制,自己也没有办法改善财政,多辟来源。 而打仗是世界上最花钱的事…… “今年国库存银仅为一千零三十四余万两了……” 道光喃喃细语着。 英军“船坚炮利”,水师非其对手,清军的战法只能是七省戒严,郡县有备。 而这种坐待敌方进攻的方法,不能及时全歼来敌,擒获敌酋。 战争将会无止境地拖延下去。 “进不得,又退不得……” 道光绝望的发现,哪怕知道了未来,自己也做不了什么。 …… 【七月二十五(8月22日)琦善收到道光帝决意主“抚”的两道谕旨后,立即派人寻找正在山海关一带游弋的英军舰队,告知大皇帝已有“恩旨”,“速来听宣”。】 【此后的二十多天里,他与英方的往来照会共达10通,并于八月四日(8月30日)在大沽海滩的帐篷里与懿律和义律直接面谈。】 【琦善公然“坦白地承认英国人是受虐待了”,应允代申冤抑,惩办林则徐、邓廷桢。】 【义律则坚持赔款、割海岛、双方官吏往来以平行礼等条款。琦善表示俟奏请皇帝后再复。】 【八月十八日(9月11日),琦善照会懿律,劝其回粤,静候钦差大臣前往办理一切,必有解决之道。】 【两天后,英军竟然真的同意了。】 【而懿律和义律所以同意南下,是因为长达一个多月的交涉毫无结果,如此无基地的海上漂泊不知将结束于何时。】 【北方的军情、地理不熟悉,贸然进攻感到没有把握。】 【更何况季风将要过去,北方冬季海洋冰冻,将给舰船的行动带来不便。】 【加以军中疾疫流行,气候又将转寒,舰船不宜在北方港口久留,遂同意南返广州谈判。】 【八月二十日(15日),英军起碇南返。】 【八月二十二日(9月17日),道光就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谕沿海督抚,勿向英船开放枪炮,令浙江、山东、江苏等沿海诸省裁撤兵勇,“以节糜费”】 【九月八日(10月3日),道光以“办理不善”、“误国病民”的罪名,将林则徐,邓廷桢撤职查办。】 【九月十八日(10月13日)因英军已果如其命,“返棹南还”了。】 【道光不无豪迈地写下“片言片纸,远胜十万之师”】 【十月二十七日(11月20日)英军抵澳门。】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看着道光志得意满的样子,心中一时莫名感慨。 “大皇帝抚有万邦啊……” 在中国的传统的政治术语中,“抚”的意义大抵相当于“和”,但其中又有重要且微妙的差别。 “抚”与“羁縻”可以互通互换。 它是指中央朝廷对各地的造反者和周边地区的民族或国家,采取妥协的方法来达到和平。 其结果不外乎对受“抚”者作出一些让步,并加官晋级。 它有着由上而下,居于主动的地位,也意味着受“抚”者对施“抚”者的臣服。 施“抚”者与受“抚”者在地位上有高下之分。 一如唐朝对周边国家可以用抚。 但宋朝对周边国家只能用和。 “这抚就如同剿一样,是帝王们交并轮番使用的两种重要手段。” 朱棣对着朱瞻基道: “一般说来,可战而胜之时用剿,战而不能胜时则用抚。” “用剿时命将出兵,讨而伐之。” “用抚时往往换马,诿过于主管官员,实为替罪羊,另宣皇帝新恩,以能循归常态。” “纵观历史,剿与抚都有诸多的实例和经验,道光也知详用通。” “这点其实你爹最懂。” 朱棣不知想到什么,突然笑道: “按照儒家的理论,皇帝是天下共主,对于负屈的外藩理应为之申冤,方显得大公至正。” “按照此时清朝的观感,英国本属化外,若非问鼎中原而一时难以剿灭,作一些迁就,宣示一下大皇帝的浩荡皇“恩”,也不失为是一种恰当的解决方法。” “由此可见,道光此时主抚,依然是从祖法祖制为根据。” 朱瞻基皱着眉头,环抱双臂道: “但这都是道光的一厢情愿。” “那些英国人是要中国伏降,道光却要英国人就抚……这……” 朱棣掸了掸落在身上的枯叶,淡然道: “这般看来实属荒谬,然决定抚计和执行抚策的道光和琦善,却感到道顺理合。” “所以啊,这事还没完呢。” “因为英国人要的可不是什么抚啊。” …… 【十一月六日(11月29日),琦善抵达广州。】 【同日,懿律因病辞职回国,英国全权代表由义律接任,侵华远征军总司令由伯麦接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