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镇江保卫战中,骁勇善战的青州兵一直是全军的“军锋”。】 【据时人记载:“夷人登城,……时城中以青州兵为军锋,奋勇向前,枪炮竞发,夷人堕梯者纷纷,乃略无退阻,攀堞者愈众,旗兵怖而走,青州兵众寡不敌,死者十七八,城遂破也。”】 【六月十六(7月23日)夜,英军已从城北、城西、城南三个方向攻入城内。】 【城内火光不息,枪声不断,喊杀声震天。】 【海龄率部与英军血战两日,最终守军全部覆灭,海龄自焚殉国,家小全部殉难。】 …… {镇江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最具血性的一战。} {参加侵略战争的英国军官在《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一文中也不得不承认,“满兵作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相接而攻陷的”} {“不论是汉兵或满兵都表现得非常勇敢,很令我们钦佩……从他们的行动可以看出,虽然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还是不肯屈服”} {恩格斯也曾在一篇文章中高度赞扬了镇江守军,他说:“如果英军在各地都遭到(镇江)同样的抵抗,他们就绝对到不了南京。”} {之前总以为只有关天培,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但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有那么多蒙满汉清军与英军作战而全部壮烈牺牲!} {怕英军的只是皇帝跟其统治集团!} {所以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英国及其他列强怎么不全面占领中国?} {很多人说得最多的是抖音式回答,说什么太平天国跟清朝战争死多少人,外国人怕了。其实不是的。} {真正让他们怕的是,假如清朝灭亡,他们将会面对整个中国各地区的英勇反抗,他们更加没可能占领中国。} {清王朝的存在,才是他们能在中国得到利益的最好保障!} …… 大唐。 “大清啊……” 李世民捻着胡须,摇头道: “本来问题就跟明朝相似。” “雍正重塑的天命又被乾隆弃如敝履。” “英夷的入侵更加让清朝统治者如惊弓之鸟,让百姓恨之入骨。” “若是上与下同,此时是重塑天命的大好时机,不过……” 众臣也下意识的否认了这种可能。 没办法。 清帝是真怕死万万汉民了。 英夷只是要钱不要命。 但万万汉民…… 不可说不可说。 …… 大清·康熙时期 一股寒意自脊梁骨直冲天灵盖。 康熙看着最后这句话,往后跌两步。 “万岁爷!” 身边随侍连忙上前扶着康熙坐回榻上。 康熙摆了摆手,随即靠着手边的扶手,盯着地砖发呆。 嘴里喃喃道: “南京……” “他还会打吗?” “不会……他不会……” “议和……” …… {但海龄这人……又很难说,因为认为英军频频得手是有汉奸通敌——这也是实情,但竟然以清除汉奸的名义纵兵在城内滥杀无辜。} {不管是上层人士还是平民百姓,皆一视同仁。} {最后很多人畏旗兵远胜于英军,在绝望中甚至向英军求救,许多人都被海龄生生逼成了汉奸。} {因为海龄对百姓过于凶残,几乎是自绝于镇海人民,于是有了鸦片战争史上最悲哀的一幕。} {当清军舰船被英军击沉时,站在岸上观战的百姓爆发出喝彩声,而当英军登陆后正为食物和淡水发愁,百姓竟然争相将食物和淡水卖给英军。} {连英军指挥官也感到匪夷所思,他问翻译这是怎么回事,翻译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 …… 【镇江是鸦片战争中英军攻击诸要点设防最为薄弱的,但抵抗最为激烈的。】 【英军投入的兵力最多,但遭到的损失也最大,共有三十九人毙命,一百三十人受伤,还有三人失踪。】 【这一数字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并不惊人,但相当于清军设防最坚强的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吴淞诸战役英军伤亡的总和!】 …… 大汉·宣帝时期 “满清以防汉实为第一要务。” 刘病已抱着小刘奭,心绪复杂道: “自统治者思想开始,清朝已无限落后。” 朝廷一直放任内部利益集团的滋生、壮大、互相争夺,却不知一旦内忧外患,利益集团也将反过来给政权本身带来巨大的损害。 强压体制必然造成本国百姓的不满,所以朝堂的最大任务必然是压制国内的反抗,根本没有对外用兵的余力。 而在极度腐败动乱的大环境影响下,封闭的老百姓看不到希望时,是会迷茫的。 清朝灭与不灭,洋人来与不来,都觉得无所谓了。 “百姓不以此地为荣,此乃清朝之恶!” ……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八(1842年8月4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