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在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和海军司令巴加的率领下,一万多名英国远征军乘坐七十余艘舰船,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南京下关仪凤门外的草鞋峡一带,将黑压压的炮口对准了南京城。】 【璞鼎查采用惯用伎俩,一面声称可通过和谈解决问题,一面派英军勘察水文和地形,扬言将由钟山攻击太平门。】 【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道光又从大张挞伐的“主剿”变为委曲求全的“主抚”了,赶紧密令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向英国侵略者求和。】 【不过,道光帝还是做了两手准备,他一边命耆英、伊里布前往南京与英军议和。】 【一边向扬威将军奕经、湖广总督以及湖北、江西、安徽三省巡抚共五名大员发出命令,一旦和谈不成,就从长江上下游夹击英军。】 …… {说实话,无论从战略还是从战术上看,这都不失为良策,若清廷能对各路兵马进行统一部署和指挥,对入侵英军进行一次关门打狗式的大会剿,历史仍有可能改写。} {然而,这一切早已是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假设了。} {随着鸦片战争从战场转到谈判桌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已经呼之欲出。} …… 【南京谈判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七至七月十四(1842年8月12日至19日)在静海寺举行,并于此达成了《南京条约》的意向协议,静海寺成了《南京条约》的议约地之一,也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地。】 【谈判一开始进行得并不顺利,当清方代表为维护清朝的权利而稍有争执时,璞鼎查立马就挥舞大棒,英军不仅再次扯下了军舰上的炮衣,还在钟山上居高临下架起大炮,声言要将炮弹对准官衙打。清方代表只能在谈判桌上步步退让,一如战场上的步步沦陷。】 【就在南京谈判期间,又爆发了一场靖江保卫战。】 …… 大清·乾隆时期 整个京城的百姓都看到了。 他们看到清廷抱定宗旨对英屈服。 看到耆英、伊里布等在江宁向英军当局卑躬求降。 看到那些外洋鬼动辄以武力攻城相要挟,还不时派出一股股小鬼,四出袭扰抢掠。 看到小鬼窜扰江北靖江县城,遭到当地军民齐心抗击,毙其八人,伤五人,余者狼狈退去。 看到靖江军民勇抗强敌的事迹。 再看看那些封疆大吏们屈膝求和的丑态。 “呸!” …… 【但这只是中英谈判中的一个插曲,也有人认为这才是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 【中英双方在静海寺谈了一周,共议约四次,清方代表差不多满足了英方提出的全部条件。】 …… 天幕上。 清朝大臣与英国大臣对面而坐。 双方交换纸张。 签字、画押。 条约内容展现与画面上。 …… 【接下来的谈判进入了第二阶段,从七月十五至七月二十四(8月20日至29日),英方的谈判代表是其全权公使璞鼎查,清方的代表则是耆英和伊里布。】 【为了加快谈判进度,璞鼎查主动邀请耆英等人登上英军旗舰『皋华丽』号,让清方代表亲眼见识英军的先进装备。】 【这一招果然奏效,耆英随后向道光帝报告:“该夷船坚炮猛,初尚得之传闻,今既亲上其船,目睹其炮,益知非兵力所能制伏。”】 【在第二轮谈判中,耆英等人几乎全盘接受了英国人的条件。】 【七月二十一(8月26日),中英谈判双方最后达成一致,可以签订正式协议了。】 【当时急于签字的是耆英等清方代表,他们还为此举行盛筵,招待璞鼎查等英国“贵宾”。】 【不料,一直急于签订协议的英方反而不同意在当日签订协议,因为他们要举办一个盛大的签字仪式来庆祝自己的胜利。】 …… {在场一英军军官写道: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的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中国的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很容易看出来,他们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赶紧离开。} {为了使英军赶紧离开,耆英提议立即签字,但英方拒绝了。} {在英国人看,这是外交,事关利益。在清廷官老爷看,这只是一件差事,赶紧结束了事。} {什么赔款、割地、通商,这些损失是皇上的,关我鸟事。} {欧洲是外交家,我们不是啊!于大清王朝而言,臣子家奴又有多大差别呢?可革职可充军可抄家。早些完成任务才是真的。} {这个细节很有文化特色。条约,原不是用来守的,只是用来解决眼下的问题的。二百年后,这特色还在。} …… 【七月二十五(8月31日)道光帝收到耆英七月二十一(26日的奏折)下旨曰: 览奏忿懑之至!朕惟自恨自愧,何至事机一至如此? 于万无可奈之处,一切不能不允所请者,诚以数百万民命所关,其利害且不止江、浙等省,故强为遏制,各条均照议办理。】 【谕旨于八月初三(9月7日)到达南京。】 【但在此之前,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 【在南京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耆英、伊里布已在条约上盖用关防并亲笔画押了。】 【条约签订了。】 【南京保全了。】 【英军退出了。】 【战争结束了。】 【这一切使英方大为满意。一英军军官在其回忆录的结尾,用大写字母写了一句得意的话。】 【CHINA HAS BEEN CONQUERED BY A WOMAN】 【中国被一女子(女王)征服了。】 第(3/3)页